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6篇
工业经济   49篇
计划管理   159篇
经济学   29篇
综合类   13篇
运输经济   6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113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69篇
信息产业经济   3篇
邮电经济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让工商管理看到的是这个世界的两极——最奢侈的钻石和背后穷苦的产业工人。他希望自己的钻石不仅仅是明星们可有可无的饰物,更能改变许多人艰难的命运。[编者按]  相似文献   
72.
戴尔计算机公司1984年由迈克尔.戴尔创立。仅用了15年时间,戴尔公司的收益就达到了270亿美元,成为全球名列第二、增长最快的计算机公司。戴尔公司的成功就在于戴尔本人曾不止一次地宣称过他的“黄金三原则”,即“坚持直销”、“摒弃库存”、“与客户结盟”。坚持直销戴尔公司的直销原则得益于创始人戴尔的创业模式。戴尔进入得克萨斯大学后,仔细研究了当时的PC市场,发现:一方面,顾客希望能以最低的价格买到配置最好的PC;另一方面与此相应的是,由于PC业的特殊性(更新换代速度极快),电脑经销商那里经常性地积压了大量的过时的PC。戴尔决定…  相似文献   
73.
银行再造其实质是一种银行经营战略的再适应。根据迈克尔·哈默的论述,银行再造的规范化定义是,银行为了获取在成本、质量和速度等绩效方面戏剧性地改变,以业务流程为核心进行的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银行再造起源于美国。根据美国银行再造专家保罗·阿伦的统计,从1980年至1996年间,美国每年平均有13家大银行实施再造计划,而1996年底,主要的大银行总共才270家,这意味着再造已经成为美国银行界不约而同的选择。进入90年代以来,再造产生的结果是客户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改进,激发了银行的销售文化,管理层与客户变得更加接近,完成再造计划的银行股票价格也有不菲的表现。可以说,银行再造的效果是极具吸引力的,正因为如此,银行再造正在从美国和西欧向全世界蔓延,一场银行再造运动正在兴起。  相似文献   
74.
这里,我只讨论心理学意义的人格(personality),不讨论神学意义的大写的人格(位格)。心理学家研究人格的现代权威,当推老埃森克(HansEysenck,1916—1997)。他的儿子,当代的认知心理学家迈克尔,最近发表了一部整合性的教科书《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读这类书籍,总会让我不断反省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选择模型的基本假设。  相似文献   
75.
76.
传媒人脸谱     
  相似文献   
77.
经典推荐     
《现代商业银行》2012,(11):96-96
《鱼价引爆经济学》 作者(英)迈克尔·梅内里.伊恩·啥里斯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沙丁鱼罐头的价格越来越高,后果是什么?经济学告诉我们,这样一来,消费人群就会减少,最终沙丁鱼捕捞自行恢复平衡。但现实却是,该地区的沙丁鱼绝种。  相似文献   
78.
王东 《中华商标》2012,(4):22-24
正根据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乔丹体育")招股说明书披露的信息,耐克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耐克公司")当年对"乔丹"商标提出的异议和复审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商评委")驳回的原因,是商评委认为:"耐克公司不足以证明在  相似文献   
79.
读书     
《资本市场》2012,(5):126
<正>《中国财政改革:1978-2008》作者:杨志勇杨之刚出版社:学习出版社该书集中研究1978年~2008年的中国财政制度改革。财政改革在中国各类改革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还是价格改革,莫不如此。同时,中国财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  相似文献   
80.
冯洁 《浙江经济》2009,(13):63-63
迈克尔·杰克逊病逝,消息哗然于网络,近半个月,追悼之声不退。连续一周,坐了几次出租车,广播里充斥的尽是对杰克逊之死的吊唁,以及其生前的种种慈善之举。然而,过犹不及的是,媒体的一片歌颂姿态,民间的一片沉痛之声,让人觉得好不自在。此情此景,似乎与杰克逊生前遭受的评论形成了鲜明反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