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97篇
  免费   535篇
  国内免费   224篇
财政金融   1545篇
工业经济   828篇
计划管理   3107篇
经济学   2953篇
综合类   2339篇
运输经济   155篇
旅游经济   593篇
贸易经济   2871篇
农业经济   684篇
经济概况   1681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302篇
  2022年   260篇
  2021年   425篇
  2020年   623篇
  2019年   493篇
  2018年   514篇
  2017年   522篇
  2016年   532篇
  2015年   461篇
  2014年   941篇
  2013年   1545篇
  2012年   1055篇
  2011年   1291篇
  2010年   1085篇
  2009年   1040篇
  2008年   1114篇
  2007年   1044篇
  2006年   922篇
  2005年   696篇
  2004年   441篇
  2003年   344篇
  2002年   247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企业边界纵向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的最优边界在市场费用等于企业协调成本那一点,交易费用中的企业规模实质上是企业的纵向规模即纵向边界,企业纵向规模的扩张主要通过纵向一体化来实现。虽然纵向一体化能够有效地削弱人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克服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但它并不必然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好办法,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纵向分拆策略是有效的。企业的纵向边界呈现扩张与收缩交互进行的局面。  相似文献   
92.
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理论基础、内容及对异象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为金融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它通过将行为因素引入决策过程从而对传统的金融理论做出补充。谢夫林(Shefrin)和斯特曼(Statman)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该理论是行为金融的理论基础之一。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础包括安全第一组合理论和安全、潜力和期望理论。内容分为单一账户资产组合理论和多重账户资产组合理论。行为资产组合理论能够对市场中的一些异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3.
对环境税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成为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对环境税的经济学分析可以看出其较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利用环境税矫正外部经济,从而达到运用税收手段保护环境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4.
赫克歇尔一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作为主流经济学派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总体系中的影响力是巨大和深远的。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为解释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内核。这一理论的完美框架和强大的现实解释力引人瞩目。其理论的核心在于该理论独特的分析工具:超边际分析方法。采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法,引入交易效率,对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进行新的分析,可以得出很多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95.
所谓新经济 ,其实是对美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新变化、新趋势的反映和描述。新经济虽然对美国2 0世纪经济繁荣功不可没 ,但无论在哪个方面都还作用有限。我们要结合国情认真研究新经济动向 ,促进对新经济的消化、吸收 ,最重要的是应按照既定的步骤完成我们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6.
刘国光教授认为西方经济理论没有对中国经济改革起到过指导作用,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西方经济理论确确实实对我国经济改革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西方经济理论的传播和西方经济学者的来访丰富了我国经济学者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对指导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7.
通过对Laffon的模型进行了改进,将散户的效用函数改成了常系数绝对风险厌恶的负指数形式。Laffon的结论为:当θ1,θ2相距不远时,大户与散户都偏好混同均衡。而改进后的模型却找到了θ1,θ2的距离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大户与散户才都偏好混同均衡。  相似文献   
98.
以2013—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拓展的成本粘性模型,探究“八项规定”后政府补贴、机构股东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以及机构股东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增强了成本粘性,机构股东能抑制成本粘性,机构股东对政府补贴与成本粘性之间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成本粘性的影响与企业产权性质无关;机构股东对成本粘性的影响以及机构股东的调节作用仅在非国有企业中存在。不同地区,政府补贴、机构股东、成本粘性之间关系不同。政府补贴对成本粘性的影响仅在地方政府官员未发生变更年份时存在;机构股东对成本粘性的影响与地方政府官员变更无关,但机构股东的调节作用仅在地方政府官员未发生变更年份存在。  相似文献   
99.
2020是脱贫攻坚的决胜收官之年,脱贫攻坚最后的攻坚战役号角已经吹响。回首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工作一路走来成绩颇为亮眼。丰硕成果的背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以及全国上下汇聚的合力,凸显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优势。中国一定能够如期打赢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都有巨大意义的伟业。  相似文献   
100.
    
This dissertation aims at elucidating the history of Vernon Smith’s experimental economics by focusing its attention upon the three themes of rationality, minds and machines that assumed significance at different (albeit overlapping)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mith’s experimental economics with the help of his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papers.Chapter 1 is devoted to the scrutiny of the form of rationality incorporated into the portions of Smith’s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hose results have usually been taken as corroborations of his “Hayek Hypothesis.” By bringing into the foreground Smith’s definite position on demand theory and its concrete instantiations on many different occasions, we make the case that Smith has consistently imposed by means of the induced value theory certain narrowly defined preference structures that have definite implications for the form of rationality instantiated in the laboratory.The main narrative in Chapter 2 concerns Smith’s intellectual interchanges with behavioral scientists in the early 1960s, more specifically, his reactions to behavioral scientists’ attempts at cognitive modeling. We present several reasons for interpreting Smith’s initiation of the attempt at the maximization-based induced value theory as an endeavor to discipline subjects’ minds. We also provide in Chapter 2 a portrayal of Smith’s missed opportunities to get involved in the large-scale laboratory experimentation projects pursued in the 1950s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several branches of psychology.Chapter 3 consists of two parts. In Part 1, we describe the origin of mechanism design economics, and offer a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the analytical kinship between Smith’s “microeconomic system theory” and the standard conceptual framework utilized in mechanism design economics. Part 2 is devoted to describing the roles played by the computer in both Smith’s empirical research agenda and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design research pursued by Stanley Reiter (one of Smith’s intellectual companions since the 1950s). Our historical narrative in Chapter 3 is intended to clarify that computer experience and computational theory drove the development of Reiter’ version of mechanism design economics, and that they also (partially) shaped some crucial events in the history of Smith’s version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JEL Classification: B21, B31, C90, C92, D02Prof. Philip E. Mirowski: Advis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