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3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21篇
财政金融   61篇
工业经济   66篇
计划管理   527篇
经济学   419篇
综合类   194篇
运输经济   22篇
旅游经济   56篇
贸易经济   229篇
农业经济   294篇
经济概况   13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大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马勇  董观志 《经济地理》1996,16(2):99-104
在迈向21世纪的关键时期,武汉市提出了建设国际性城市的战略目标。旅游业在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特定的意义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对武汉市旅游业的发展战略模式──大旅游图的构建要素、职能特点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武汉大旅游圈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具体拓展方案。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邓聚龙教授提出的层次型灰数和信息型灰数——经典有理灰数的基础上,用近代分析的方法,给出两种灰距离空间(/.d)和(/.p),并结合几何直观将两种灰距离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石雅文  黄鸣 《城市建设》2011,(2):490-490
探讨三维空间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城市中心舒适的步行方式会改善交通、复兴经济和提高环境质量,为使用者创造具有魅力的中心区形象,回归传统交往空间所传达出的人情味和亲切感.通过对重庆市渝中区水厂至长江滨江公园步道进行实地调研,对如何重塑山地城市步道人性化生活空间进行了研究和思考,主张在山地城市步道环境改造上要注重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保护和空间的再造等.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际垂直分工的理论视野,界定了单体企业的适度规模经济和企业集团总体的最适规模经济等概念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并结合垂直范围经济和聚集经济等相关概念,从技术经济角度给出了企业集团适度规模经济的模型框架和测度方法,揭示了企业集团在地域上的合理规模即集聚程度与集聚效益之间的倒U字形钟形关系。利用该分析框架,提出了在国际垂直分工视野下,生物医药和专用设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实现企业集团适度规模经济战略选择的关键在于利用企业集团的集聚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并通过产品细分的差别化定位,实现大型企业集团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策略性替代。  相似文献   
6.
全球流动空间中的当代世界城市网络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学广  李贵才 《经济地理》2011,31(10):1630-1637
代世界城市网络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世界城市、世界城市等级体系和全球城市等相关理论的批判基础上的,其理论发展以城市间关系的研究为重点,突破了传统世界城市研究中实证数据的局限,打破了等级观念在城市间关系研究中的垄断地位,凸显了城市间建立联系并互动合作的重要性。当代世界城市网络理论适应全球化经济时代城市间关系演变的需求,以关系视角替代结构视角推动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型,以“流动空间”替代“地方空间”作为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以“中心流动理论”替代“中心地方理论”来解释世界城市网络的形成机制,推动了本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基于上述对当代世界城市网络理论的梳理,认为我国的相关领域研究可以从城市间关系的转变、城市研究视角的转变、城市策略的转变和城市职能的转变等方面取得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有重要意义。提出了"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以南昌市为例,从"游憩意象综合体"运行的4个主体要素,即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廊和游憩意象域出发,对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我国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黄浦江两岸地区正在打造世界级的滨江公共空间, 如何便捷、多样地抵达滨江公共空间是其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 的重要评价指标。将该评价指标定义为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 指居民利用滨江公共交通系统(常规公交)抵达滨江公共空间的 便捷性和多样性程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虹口区和徐 汇区的滨江公共空间为例,构建了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模型,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ArcGIS)与计算机编程语言(Python)对现 状可达性进行量化分析评价,并提出优化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 的算法和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  相似文献   
9.
Before embar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or regions it seems necessary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key questions: what goals of the parties involved can be realized, and where, when and how? To tackle these questions we have developed a ‘roadmap’, as part of an overal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cedure for physical planning and spatial management in rural areas. The roadmap is a tool for the process manager and the people involved. It helps to find the way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otential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developing the area or region. The purpose of using the roadmap is to alleviate doubts about the advantages of cooperating in pursui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back-casting approach is applied to create appealing visions of the future and visualize mutual opportunities worth implementing. In this article we first describe the need for this new roadmap. We then describe its use, step by step and in some detail. An example of the exploration process is described and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roadmap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
ABSTRACT

Feminists have long acknowledged that gendered divisions in access to spaces of leisure, and how women and men physically take up that space, reproduce gender inequality.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how karate practitioners participate in the space of mixed-sex karate practice and how such uses of space de/construct gendered embodiments and a gender hierarchy. Data presented are drawn from nine months of ethnographic emersion within three karate clubs and 15 photo-elicitation interviews with karate participants from the three clubs. 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suggest that whilst women often occupied spaces of expertise within the karate hall, gendered distinctions in uses of space emerged in the more subtle ways in which women and men used their voice, responded to the tacit and smelt dilemmas of sweat, and moved their bodies across physical space. This research highlights both the potential of physical leisure practice to ‘undo’ conventional gendered embodiments that particularly restrict women’s intentionality in the world, and the power of spatially attuned research to illuminate the minute ways in which unequal gender relations are naturalised, legitimised and d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