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8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22篇
经济学   25篇
综合类   9篇
运输经济   5篇
旅游经济   11篇
贸易经济   16篇
农业经济   8篇
经济概况   50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邮电经济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21.
《旅游时代》2012,(10):60-62
景区等级AA景区位置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距晋城市区约35公里海会寺位于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西北2.5公里处的大桥村,北距皇城相府1公里,面积3.48万平方米。海会寺初名"郭谷院",后因昭宗皇帝李晔于乾宁元年(894年)"遂降敕文"赐额"龙泉禅院",太宗皇帝赵光义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又"敕赐海会寺为额",所以既名龙泉禅院,又叫海会寺。从此,  相似文献   
122.
明清时期的茶叶生产形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洪升 《中国农史》2001,20(4):23-37
本文对明清时期的茶叶生产形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私人茶园、寺院茶园、国有茶园等不同类型的茶叶生产状况做了具体论述,并探讨不同类型的茶叶生产在茶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市场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考察茶叶生产形态和茶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从本质上看,明清时期茶叶生产的主要力量是个体小农,他们是茶叶生产的主要承担者。个体小农的茶叶生产为我国茶业经济的大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近代我国茶业衰落与茶叶生产形态尤其是个体小农的生产方式并没有本质、必然的联系,而是没有及时改造传统茶业。文章最后联系我国当今茶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改造传统茶业、实现茶业现代化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3.
名播天下的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公元858年,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尊观音菩萨像乘船回国,途经普陀山莲花洋面时,突然海面上出现了层层铁莲花,船不能行,慧锷心悟观音不肯东渡去日本,遂上岛在潮音洞附近一张姓渔民住宅内供奉,以后又扩建为一座寺院,称"不肯去观音院"。从此,普陀山就成为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千百年来香火不绝。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  相似文献   
124.
言明  运强 《东北之窗》2014,(8):18-19
正金州古城胜景多,位于大黑山风景区内的观音阁,便是一处风景秀丽的清净之地。作为大黑山上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的观音阁具体修建年代已不可考证,根据寺内明代弘治三年重修碑记载,现存的观音阁是明代洪武年间在原古刹的旧址上重建,后又经明、清两代和民国期间十几次修葺,至今才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25.
我国旅游业正在蓬勃兴起,之前冷清的诸多寺院所在的地区纷纷成为旅游景点。寺院的商业化运作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简单的门票收入显然不能满足寺院的可持续发展,多样化的商业开发和管理运作模式为寺院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本文主要以嵩山少林寺的商业化开发为例,研讨其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通过分析其商业化运作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并为国内其它寺院的商业化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6.
王录仓  李巍 《经济地理》2015,(4):135-141
传统聚落由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构成。受高原高寒环境和独特民族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藏族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独特的"地域基因",尤其是历史时期形成的部落体系和藏传佛教信仰对村落格局产生了深厚而久远的影响。因此站在历史的维度,探究部落与村落的关系,有助于深刻理解这种作用机制。甘南州碌曲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牧业县,具有悠久而厚重的部落历史,历史时期形成的部落体系,是村落范围和边界的基座;部落组织架构和隶属关系左右了村落的等级规模结构;部落经济基础深刻影响到"大分散、小聚合"的聚落空间组织。以血缘和亲缘为基础的部落组成,奠定了人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全民信教的背景下,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信仰载体——寺院,而寺院发挥的综合精神向心作用,影响了聚落的精神形态。部落—寺院—村落的"共生"效应,是藏区村落形成的特殊民族和地域因素。  相似文献   
127.
寺院(宗教)财产是解决寺院自养及寺院教职人员经济生活问题的物质基础,其财产归属权及法律保护问题关乎宗教健康发展。《物权法》及相关立法肯定了宗教团体的财产所有权,适应了时代发展和开放性立法之需求,为我国宗教财产归属权及法律保护提供和积累了丰富的立法经验。通过实地考察,对青海寺院财产存在的问题予以梳理,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28.
李平 《走向世界》2003,(4):68-71
汉传佛教的宏远 佛教是佛陀的言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若按佛历计,距今已有2547年。 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中国佛教由于传入时间、路线、民族等因缘不同,就构成了“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教派俱全这一独特格局。  相似文献   
129.
寇日明 《新理财》2005,(9):36-37
近年来,一些企业由于不适当或是过度使用金融工具,导致遭受巨大损失的事件屡屡发生.中航油事件就是近期的又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30.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的社会经济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寺院僧侣的社会生活已呈现出强烈的世俗化倾向。他们既隶属僧籍又挂名俗籍,与世俗家庭依然保持密切的宗法和经济联系,可以相互继承财产和代偿债务。僧人基本脱离了寺院的集体生活,多与妻儿姊侄共居同活,并象普通百姓一样参加传统私社。僧人名姓也多带俗名俗姓。这些变化,是佛教寺院集体经济和僧侣个体私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世纪中国寺院僧侣生活世俗化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