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8篇
财政金融   16篇
工业经济   43篇
计划管理   179篇
经济学   59篇
综合类   34篇
运输经济   6篇
旅游经济   6篇
贸易经济   60篇
农业经济   93篇
经济概况   8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2 毫秒
91.
林南南 《中国市场》2008,(41):26-27
我国已相继出台多项物流区域评价政策,但是却缺乏系统化的和较为完善的物流区域合作政策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及模糊数学的定量评估方法,设计出适合于评价物流区域政策的评价体系,并提出合理的评价模型,以期对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及政策的改进提供可行性的借鉴。  相似文献   
92.
石鑫  赵修卫  刘信信 《科技和产业》2007,7(12):68-70,45
绩效评估是激励机制中的重要一环,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常常要对其员工进行绩效评估,以确定员工的工作表现,再对表现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达到激励员工的效果。而传统的评估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引入员工的参与,不能达到很好的激励效果。本文提出一种能充分引入员工参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中的激励型互动赋权模型。  相似文献   
93.
[目的]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当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情况,对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进行评价,探讨多种农业发展的模式,为加快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提供助力,为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实地调查法和文献查阅法对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汇总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基础资源设施、科技应用、生态建设、经济效益、政府管理、农村发展6个方面23个指标对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进行评价,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黑龙江省农业业态配置情况,为黑龙江省未来农业发展模式提出建议。[结果]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权重值比较大,均为0.281 6;而农村发展、基础资源设施和政府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综合来看,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整体较好,但是在其他方面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结论]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进程良好,在农业发展中,基础资源设施、政府管理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都有待提高。今后,政府应该加强管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产业"等多种农业综合发展模式,促进黑龙江省农业更快速地发展,进而提升黑龙江省整体的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94.
[目的]评价发展规划驱动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特征,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对象,采用熵权重的Topsis评价方法,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不同市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介于0. 305 8~0. 698 8之间,其中盐城市最高,桐柏县最低;境内江苏、安徽、河南3省的水资源承载力分别为0. 585 2、0. 478 2、0. 524 9。[结论](1)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在淮河干流上、下游承载力高,但中游偏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水资源系统层面,水资源总量是承载力高低的供给侧决定性因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重要基础。(3)社会系统中,用水量与用水结构是提升和优化水资源承载力的调控性因素。(4)城镇化发展与人口增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胁迫性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是水资源承载力调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5.
讨论了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模糊评价方法,归纳了影响竞争力评价的因素。给出了一种应用于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模糊评价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为企业竞争力评价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6.
沈抚连接带“三生”空间的功能均衡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国土空间利用类型之间的竞争关系逐步增强,空间问题日益突显。自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生"空间以来,以生产、生活、生态划分的土地空间类型越来越被关注。该研究以沈抚连接带为研究区域,从土地空间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出发,构建"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进行"三生"功能评价,利用GIS技术分析"三生"功能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三生"功能均较强的街道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五三街道、李石街道,分值为64.96、54.59;生活功能较强的街道一般相邻城市,如五三街道、白塔街道、李石街道,分值为23.15、15.82、11.14,人均道路面积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度是主要影响因素;生态功能较高的街道多集中在浑河景观带和北部生态区,如高坎街道、满堂街道、东陵街道,分值为20.50、19.98、19.96,水面面积率、森林覆盖率和景观Shannon多样性是主要影响因素;生产功能较强的街道集中在建设快速区内,如李石街道、五三街道,分值为39.25、25.85,工业产值和服务业产值是主要影响因素。总体上看,受城市和经济建设活动影响强烈的街道的"三生"空间的功能不均衡性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7.
曾强  李琼 《科技和产业》2024,24(13):174-179
选取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定基极差熵权法、空间计量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人口老龄化不仅促进了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对周边地区也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东南沿海和中南部地区表现为促进作用,西部和北部地区表现为抑制作用,并且呈现出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98.
[目的]粮食安全事关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对粮食安全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是准确把握我国粮食安全发展现状、合理制定国家粮食安全相关政策措施的手段。[方法]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粮食安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发展目标。文章以我国粮食安全在新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内涵和目标为导向,从供给能力、供给结构、绿色发展、经济效益以及基础支撑五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包括25个具体评价指标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并建立熵权TOPSIS模型对我国粮食安全发展水平的演变和现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进入21世纪,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态势,且对绿色发展、经济效益和基础支撑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受到资源状况、科技水平、供给结构等因素的制约。[结论]保障和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需要重点从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粮食科技支撑、国内外市场与资源整合等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99.
目的 为了提高农村地区洪涝灾害科学应对水平,减轻农业损失,构建了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分析评估指标的灵敏度,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方法 文章结合2018年山东潍坊市的气象、地理和社会经济资料,构建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WGA算子分析指标的灵敏度,并得到潍坊市风险评估值,借助GIS绘制潍坊市农业洪涝灾害风险等级图,以此为基础制定风险防范措施。结果 (1)地形高程差和河网密度的指标灵敏度最大,最大日降水量次之,暴雨频率、汛期降水量、地均农业GDP、卫生机构数量的指标灵敏程度低。(2)潍坊市致灾因子的危险性从西往东逐渐减弱;孕灾环境敏感度最强的是潍坊西部和南部的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极易造成洪涝灾害;潍坊市的承灾体易损性呈现出从西北到东南逐级递减的现象;防灾减灾能力较弱的地区位于潍坊市的中部。(3)潍坊市综合风险总体态势是从西南到东北逐级递减。(4)应对致灾危险,提高气象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适当调整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应对孕灾敏感,兴修水利工程,发展林业;应对承灾易损,注重抗涝作物的栽培,加强对农业的自救;增强防灾能力,推行相应的保险协议,科普相关的防灾减灾知识,从而减少洪涝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结论 通过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可掌握潍坊市各地区的风险等级,因地制宜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非常态因素影响不断蔓延、地缘格局突变及西方宣称经济脱钩之大背景下,中国食物安全的脆弱性问题愈发凸显,如何提高食物安全韧性成为食物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方法]文章基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能力”的基本框架,分别从全国层面、区域层面和省级层面建立食物安全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各层面食物安全脆弱性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以及运用重点移动方法分析了食物安全脆弱性空间迁移特征。[结果]全国食物安全脆弱性指数总体处于下降通道,但存在阶段恢复性的反弹特征;在食物安全脆弱性评价的权重中,食物生产维度最大,且其中的气候因素的权重相对较高;东部地区、主销区和东部沿海经济综合区是食物安全脆弱性较高的区域;天津、宁夏与上海的食物安全脆弱性问题突出;全国食物安全脆弱性重心呈向西南迁移态势,年均移动距离为90km。[结论]有必要建立具有更具前瞻性、更高韧性和更强适应能力的食物安全战略,从减轻暴露性风险和敏感性及提高气候因素等适应能力入手,强化食物安全较为脆弱地区的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管理机制,提高食物安全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