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90篇
  免费   504篇
  国内免费   322篇
财政金融   561篇
工业经济   791篇
计划管理   2768篇
经济学   3110篇
综合类   1763篇
运输经济   37篇
旅游经济   88篇
贸易经济   1634篇
农业经济   354篇
经济概况   2210篇
  2024年   115篇
  2023年   267篇
  2022年   333篇
  2021年   457篇
  2020年   539篇
  2019年   334篇
  2018年   273篇
  2017年   358篇
  2016年   399篇
  2015年   438篇
  2014年   962篇
  2013年   1106篇
  2012年   1044篇
  2011年   1139篇
  2010年   915篇
  2009年   812篇
  2008年   869篇
  2007年   785篇
  2006年   687篇
  2005年   459篇
  2004年   318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文章从经济规模、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三者间关联的角度构建若干标度无关性指标,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0年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对绩效进行评价,充分考虑并验证了非线性规模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非线性作用,企业研发经费与GDP和主营业务收入间均存在标度关系且由GDP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更强;绝大多数省份企业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收入与GDP存在不同程度的“马太效应”;传统的研发强度指标由于未考虑规模效应带来的非线性影响,对于各区域企业研发投入水平的评价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942.
在产业集群知识系统中政府干预措施和企业知识活动影响企业知识获取能力,进而影响集群知识传播绩效的实现。文章在相关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直观感觉的前提下,提出了研究的基本理论假设,构建了基于政府干预和企业知识活动视角的集群知识传播绩效作用的机理模型;根据文章研究的基本假设设计了概念模型中各变量的初步测量指标,在面向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测试与修正的基础上,形成研究的最终调查量表;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政府干预对企业知识获取和知识溢出均产生正向显著影响,且基本平衡;企业知识活动基础对企业知识获取的正向影响大于对知识溢出的影响,企业知识获取能力对企业知识溢出能力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43.
针对社会资本如何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问题,文章基于创新绩效视角,首先构建了社会资本结构维、关系维和认知维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框架;然后,选择我国132家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为研究对象,利用指定搜索方法确定结构维、关系维和认知维之间的最佳互动关系,并对所提假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和模型修正。修正模型的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产生(0.69)直接正向影响;节点度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提升的影响不明显;社会资本各维度及其测度指标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产生小于0.5的间接正向影响;结构维对关系维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44.
采用可以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影响的三阶段DEA模型对2000-2011年我国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较低,并且创新效率值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创新效率值较低的原因主要是纯技术效率值的低下,另外规模效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各地区应加大对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规模效率,同时完善创新管理和制度体系,以效率为导向配置创新资源,最终达到提高综合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45.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change within government subsidy recipients of a nat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program. We examine 6,990 government‐sponsored, completed R&D projects during the last three performance follow‐up survey years from 2010 to 2012, and present a design of the sample of panel data to cope with the typical R&D performance time lag using a set of massive observations associated with completed R&D projects for the past 7 years from 2005 to 2011. In particular,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s adopted to measure the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change, which is measured in the Malmquist index. Parametric and nonparametric statistical tests are carried out to check for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characteristics regarding the types of government subsidy recipients. This study's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during the entire period analyzed (2010–2012), there was a similar yearly pattern of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government subsidy means among the recipient types. In contrast, there were no obviously equivalent differences in the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change. Second, the productivity had increased year on year, but the increments were reduced from year to year. Third, the productivity change was induced mainly by the Frontier‐shift, which indicates overall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gress, compared with the Catch‐up, which only indicates a simple increase in the efficiency. In particular, in this empirical analysis, the recipient types of ‘national laboratory’ and ‘large company’ had relatively larger sizes of government subsidies per project. However, the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change of these types was not better than the others. This implies, therefore,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trol the ratio of the subsidy to the total R&D budget with an appropriate upper limit.
  • I empirically evaluate the productivity change within a nat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R&D program.
  • I design a sample of panel data to cope with the typical R&D performance time lag using massive observations.
  • There is no obv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subsidy size and R&D productivity change.
  • Some particular types of government subsidy recipient are inferior in terms of R&D productivity change.
  • It practically implie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trol the ratio of the subsidy to the total R&D budget.
  相似文献   
946.
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hanges in a firm's knowledge couplings on it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We develop arguments to explain how changes in couplings among existing knowledge domains and those between new and existing knowledge domains affect the generation of valuable inventions. We also examine how observed domain complexity, an indicator of the inherent interdependencies among knowledge domains, moderates 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a firm's knowledge coupling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a change in couplings among existing knowledge domains hurts innovation outcomes, but not when the degree of domain complexity is high, whereas coupling new and existing knowledge domains leads to improved outcomes, but not when the degree of domain complexity is high.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47.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城镇化质量问题。本研究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出发,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30个省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30个省市间城镇化质量差异十分显著,高于城镇化速度体现的差异。从东中西部区域来衡量城镇化质量高低,可以看出,东部>中部>西部。从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来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高——高”型,“高——低”型,“低——低”型,“低——高”型,文章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城镇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48.
本文依据我国20家大中型上市钢铁企业1998~2013年各项技术创新指标的面板数据,在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运用非参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及马尔可夫链分析模型,对我国钢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布及发展演变态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①我国钢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呈现出“单峰→双峰→单峰”的演变规律,钢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总体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不同钢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②不同钢铁企业Kernel密度分布状态与企业所在地区铁矿资源禀赋和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高度关联性;③钢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经过长期发展和积累过程,客观上存在着低水平状态逐渐向高水平状态转移的现实可能性,但由于不同钢铁企业自身的差异性特征,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将表现出不同步性;④加快企业优化重组和提高生产能力集中度、加强现代高新技术对钢铁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加大政府政策引导和科技资金投入是实现钢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49.
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由传统的劳动力、资本积累向创新要素数量与网络化程度转变。从来源看,区域创新源于区内自主创新与区外创新溢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受创新要素禀赋条件的影响,集聚经济因素通过空间外部性作用直接影响区域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与水平。同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空间依赖产生区间创新溢出;对外开放过程中产生创新的国际溢出,都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集聚经济与创新溢出皆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因此,应通过强化集聚经济效应,构建开放式创新环境,提高吸收能力以充分利用创新溢出效应,并促进企业价值网与区域创新网“两网合一”,降低交易成本,不断提升区域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950.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中国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剖析其创新系统的发展与完善过程,识别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了解政府在这一演化过程中如何进行介入和引导,对新能源汽车以及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以创新系统功能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系统演化分析的功能框架,剖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系统功能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过程,同时讨论了政府措施在这一过程中的引导与支撑作用。研究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体系正处于快速完善阶段,知识获取、产业制度体系建设等功能已经成熟,而基础设施与支撑平台建设、产业链整合与升级以及正向外部性创造等功能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同时发现,这一过程中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与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因素密切相关,措施的类型与着力点也随着各种阻碍因素的出现不断变化,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