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7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287篇 |
工业经济 | 12篇 |
计划管理 | 118篇 |
经济学 | 239篇 |
综合类 | 185篇 |
运输经济 | 2篇 |
旅游经济 | 4篇 |
贸易经济 | 137篇 |
农业经济 | 4篇 |
经济概况 | 2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97篇 |
2012年 | 77篇 |
2011年 | 90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74篇 |
2008年 | 71篇 |
2007年 | 83篇 |
2006年 | 73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Roberto Lampa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2021,33(1):103-125
ABSTRACT The economic literature on capital flow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shared two important commonalities since the 1990s. Published works (whether they focus on the external situation or stress the domestic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flows) tend to assume a beneficial effect of capital inflows, which leads to an improvement of peripheral institutions, whose deficiencies are ostensibly the main cause of economic turmoil and/or failure in attracting capital flows, in continuity with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n doing so, mainstream economists deliberately overlook the asym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and the persisting hegemony of dollar. Raul Prebisch’s pioneering work on business cycles in Latin America provide an alternative view, one capable of amending the existing mainstream literature. On the one hand, Prebisch stressed the destabilizing role of capital inflows on Latin American economies, particularly short-term speculative capital. On the other hand, Prebisch designed a set of counter cyclical monetary policies in order to contrast capital volatility, particularly during downturns. An analysis of stylized facts shows that, when correctly updated, Prebisch’s theory has remarkable explanatory potential when applied to Latin America’s current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ituation. 相似文献
2.
3.
补充货币作为官方货币的补充形式,具有异于官方货币的独特功能,为应对当前货币危机、失业、老龄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文章在回顾补充货币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考察了补充货币在不同时期的实践情况,提出补充货币对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集团型企业是指由一个企业作为母体,依法通过一层或多层投资组带关系形成的多级化运作组织。货币资金是企业的命脉,是企业最重要也是风险最高的资产,集团型企业的管理链条长、管理层次复杂等特点导致货币资金管理困难。文章以提高集团型企业货币资金效益、降低货币资金风险、均衡货币资金流动为目的,对集团型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进行了综合分析。按照内部控制五大基本要素分析得出货币资金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集团型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解释中美贸易差额不断扩大的几种原因——人民币定值过低、中国市场不够开放、产业转移、中美两国经济内部发展失衡与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作了简短的评述,分析了中美贸易差额不断扩大的真正原因,认为中美贸易差额不断扩大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我国贸易政策和人民币汇率政策仍必须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把霸权作为一个重要的系统变量引入国家竞争战略理论框架,在通过考察以美元霸权为基础的现实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以及对美国经济战略调整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四维三极全球生产形态模型。这个模型可以恰当地描述创新型国家与追赶型国家相互之间的竞争行为,更深刻地刻画了国家竞争战略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国际交易媒介职能的发展关乎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进展程度,该职能的微观市场表现即为国际贸易中企业结算货币的选择。基于此,本文对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的结算货币选择理论的研究进行了仔细梳理和阐释。伴随着欧元的发展,对该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纯理论到理论和实证相结合、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的独立研究到宏微观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在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企业结算货币选择模型将企业结算货币的选择从微观经济学层面转变为宏观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变量。文章最后,本文依托于相关理论并结合大量贸易数据,提出制约人民币国际交易媒介职能发展的重要因素即是我国出口产品差异化程度过低,企业缺乏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刘秀光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6):32-37
在金融发展的历史上.多次出现两种法定货币在一国或地区同时流通,这种双币流通往往危及国家的货币主权.破坏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互联网金融体系中的法定货币与电子货币的双币流通。与历史上的双币流通会出现双币互相驱逐以及导致诸多负面影响不同,法定货币与电子货币的双币流通并行不悖且相得益彰.由此带来支付体系的效率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流程增速,使之更快地产生政策效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与收益率的一个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假设持有美元、欧元、日元三种币种结构的前提下,构建了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率的分解方程,利用Recursive Residual和虚拟变量法来处理异常点,同时借助CUSUM检验确认了2003年8月为结构性断点,继而分为两个子样本分别估计,并得出:(1)2003年8月前,我国外汇储备平均收益率约为3.66%,欧元资产比例大约为11.78%;2003年8月后欧元资产比例上升至21.79%,收益率微升至4.03%.(2)利用估计出的币种结构进一步对收益率进行调整,并将调整后的收益率与我国同期的GDP增长率和FDI投资回报率进行对比,说明改变现行的消极管理模式为强调市场化手段、旨在提高收益率为特征的积极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同时针对积极型外汇储备管理模式给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以来,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逐步推进“去美元化”进程,已是国际社会共识。周边化及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建立人民币区域接受程度监测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东盟及中国香港人民币使用情况的分析,提出人民币区域接受程度指数的构建框架并进行影响因子的计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在政策推动及市场需求双重作用下,未来东盟人民币接受程度将持续提升,但短期内受经济政治影响会出现较大反复;(2)受政策推动、存款规模较小以及贬值预期影响,中国香港人民币贸易接受程度的提升快于金融接受程度,提高人民币存款占比有助于提升人民币接受程度;(3)中国香港经济状况对人民币接受程度的影响力要高于内地,反映出货币国际化是市场自发选择的过程;(4)由于货币替代影响双边货币政策效果,中国香港通胀水平、利率以及内地通胀水平会受中国香港人民币接受程度的反向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