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篇
财政金融   78篇
工业经济   25篇
计划管理   328篇
经济学   120篇
综合类   519篇
运输经济   9篇
旅游经济   37篇
贸易经济   146篇
农业经济   170篇
经济概况   17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目的]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席卷全国,并引发学界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大量涌现,逐步成为一个新的知识领域。特色小镇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选择。借助计量可视化工具,从定量的角度梳理与分析研究进展,识别特色小镇研究的知识聚类与研究网络,整体把握其研究动态与趋势,为今后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方法]文章以2010—2019年CNKI收录的488篇特色小镇研究期刊论文为样本,采用CiteSpace软件对特色小镇的基本特征、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2010—2019年我国特色小镇研究大致分为探索(2010—2015年)和深入(2016—2019年)两个阶段,研究力量分散独立较少合作,出现少量代表性作者、研究机构及学术期刊。研究热点多元扩散,围绕体育小镇、发展策略、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等主题形成交织研究网络。研究演进脉络政策导向性明显。[结论]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应积极合作构建特色小镇协同研究网络,面向未来拓展特色小镇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52.
目的 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关于“生态宜居”的总要求,基于“三生”功能界定农村人居环境内涵,构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农村人居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内在协调机制及其时空演变规律,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部门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格局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文章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2011—2019年我国30省(市、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指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协调发展程度。结果 2011—2019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呈现逐步改善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优化空间很大;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地区间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农村人居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普遍较低。结论 根据量化分析结果将30省(区、市)划分为经济超前型、趋于同步型、经济制约型和低质协调型4大类型,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53.
目的 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和应对我国发展难题所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我国乃至全球“三农”发展进程中都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通过对青海乡村振兴实施成效进行测度,找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以期为青海农村全面发展提供决策思路,也为欠发达地区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乡村“五大振兴”维度,构建了38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青海省乡村振兴实施成效运用改进熵值TOPSIS灰色关联度模型进行测评,找出青海省乡村振兴与理想状态整体拟合程度;并用障碍度模型对障碍因子进行分析,找到制约农村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 (1)青海省乡村振兴灰色关联贴进度为0.425,处于中级阶段;各地区之间乡村振兴发展不平衡,各准则指标的灰色关联贴进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2)乡村振兴主要障碍因子有:规模农业经营户比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流转草场面积比重、通天然气村比重、有开展旅游接待服务的村比重、农民参加农民合作社和劳动力转移户数比重。结论 青海省乡村振兴发展相对较好,但存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性,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必须从建立现代化农牧业产业集群、改善农牧区就业环境和强化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入手,从根本上完善乡村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954.
目的 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科学评价乡村旅游引导的乡村振兴绩效不仅可以衡量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贡献率,而且是把握乡村发展方向、提高乡村效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方法 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借鉴前人构建的乡村振兴绩效评价体系,基于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出发,创新地构建了乡村旅游引导的乡村振兴绩效评价体系;并以太原市王吴村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加权平均法和因子分析法对王吴村的乡村振兴绩效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2019年王吴村乡村振兴绩效综合得分为95.41分,乡村振兴绩效处于优等等级,其中旅游在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方面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对乡村治理成效较弱。结论 在坚持产业和生活高效推动的同时,王吴村要提升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程度,改进乡村治理方法,提高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955.
宅基地退出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H村作为改革试点地区中的一个示范村,在宅基地退出改革试点实践中形成了“宅基地置换+旧房换新证”经验,有效地解决了宅基地的历史遗留问题;探索“土地复垦+旧房美化”模式,盘活了宅基地经济价值。文章针对宅基地退出面临的法律规定与配套制度不完善、长效机制缺乏等实践困境提出其未来进路:一是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配套法律制度;二是构建改革的长效机制,巩固宅基地退出成果。  相似文献   
956.
家庭农场作为根植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经营主体,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由于我国家庭农场金融制度不健全,造成家庭农场资金短缺、发展缓慢,为此,在研究家庭农场政策性金融、合作社信用合作、商业金融和农业保险理论的基础上,借鉴美国、日本家庭农场融资法律制度,提出要规范我国家庭农场法律主体地位,完善政策性金融、合作社信用合作、商业金融和农业保险相关制度,撬动更多的金融资金投入到家庭农场,实现家庭农场融资的"多元化、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957.
“十四五”时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形势、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超  刘合光 《改革》2020,(2):20-29
当前是"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的重要时期,恰逢"两个百年目标"交接、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五期交汇"的重要历史节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上,则事关消费、技术、业态、成本、要素、制度、供需、基建、生态、民生等多个方面。未来应把握政策改革的方向,在顶层设计上转向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支持更多地向农村发展倾斜,实现财政支农资金集约化和市场化使用,坚持保供给、调结构、转方式并行,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加依靠信息化技术促进政策落地,科学制定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相似文献   
958.
中国百强县数量占全国县域经济单位总数的5.57%,2019年百强县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占全国县域经济的26.60%.在脱贫攻坚决胜年和乡村振兴开局年,县域电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物流、人才、品牌、资源等瓶颈限制,构建农产品全域电商发展模式需求愈发强烈.在探究农产品全域电商发展模式和融合路径时,选取百强县为对象,旨在全域电商构建的领域内打造领军县市,带动周围县市发展.农产品的全域电商发展需要采取以工促农的发展方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提升农民增收空间,这样才能有效破解县域电商的发展瓶颈进而构建起全域电商.  相似文献   
959.
张慧  刘胜题 《科技和产业》2022,22(1):211-216
根据收集的400份问卷的数据建立PSM-DID模型来探究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减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有一定的减贫效应,并且得出家庭人均年收入与户主年龄和户主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关系,与家庭人口数成负相关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960.
因决策者本身对每个术语有不同的偏好,其做决策时可能会犹豫,决策结果会因人而异。针对智能物流实验室设备供应商选择过程进行决策分析,首先收集专家的犹豫模糊语言术语评价信息;其次综合评价专家的共识度和犹豫度确定其权重;再改进排序位置法,优化决策方法,提出一种鲁棒性很强的基于概率分布的犹豫模糊MULTIMOORA群决策方法。最后,通过对比分析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