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0篇
  免费   200篇
  国内免费   64篇
财政金融   324篇
工业经济   97篇
计划管理   664篇
经济学   511篇
综合类   660篇
运输经济   34篇
旅游经济   92篇
贸易经济   460篇
农业经济   170篇
经济概况   44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375篇
  2012年   305篇
  2011年   339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While there is a plethora of studies segmenting the lucrative tourism market, limited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identifying potential segments of local residents based on their image of the place they live in as a tourist destination. This study aims to address this gap by (a) clustering local residents of a tourist destination based on their images of that place; and (b) identifying whether those image-based resident groups share similar/different levels of place attachment and intentions toward tourism (support for tourism, intention to recommend it to others). Analysis was based on a sample of 368 residents of Eilat, Israel. The findings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three resident groups with different images of Eilat – called Nature Aesthete, Appreciator, and Critical – and provide support that these groups exhibit dissimilar levels of attachment and intentions/behavior toward tourism. The Appreciator (residents with the most favorable image) were reported exhibiting higher levels of place attachment, support for tourism and were more likely to recommend their place to others as a tourist destination than the Critical (residents with the least favorable imag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to tourism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2.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江千户苗寨是边远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典型案例。通过田野调查,笔者认为,旅游并非造成当地传统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东道主有融入全球化的自我决定权,而审慎地选择开发方式,以保护地方感应成为旅游开发的战略选择。其间政府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是边远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但当旅游市场形成后,应规制政府与民争利,并及时实现政府角色的转换,让位于社区主导。同时,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将地方性知识融入现代景区管理制度尤其显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3.
李晓莉 《旅游学刊》2011,26(11):46-51
文章在对广州市10家代表性旅行社的会奖负责人进行半结构性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提炼出现阶段中国奖励旅游经营的特征与面临的共性问题,主要有:对奖励旅游的内涵认知国内更关注旅游成本的来源而不是活动的激励效果;购买方消费习惯不成熟、目的性不强、交易中平等沟通意识不够;奖励旅游中间商提供的产品创意性不强、组织结构不适应,管理科技含量低且与买方关系结合方式不稳定;供应商与中间商合作不稳定、服务灵活性不强且对目的地支持的依赖程度高。进一步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下,重集体主义的奖励理念影响了消费意识;旅游业自身的结构性障碍及多重委托代理下的旅行社供应链地位不稳定造成行业的无序竞争与产品质量的难以控制;政府促进下的行业管理组织的成立是规范经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4.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地方政府债务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构建地方政府债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对当地政府债务投入绩效进行考核。地方政府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和当地财政收支情况及经济发展战略,从债务投入的源头入手,引导其投入领域和项目及投入规模,提高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债务资金这把“双刃剑”的积极作用,防范债务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5.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学术与实践界有关产能过剩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中央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也一再出台抑制产能过剩的政策文件,但旨在抑制产能过剩的政策为什么没有获得应有的效果?该文从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的视角,以中央政府为委托人,地方政府为代理人,利用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两者各自不同的目标和收益函数,以此解释产能过剩屡抑不止的原因,并根据激励相容理论对2013年的新政进行解读,展望新政效果。  相似文献   
206.
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区域协同与跨区域竞争的时代,其发展趋势是实现区域旅游合作。旅游业区域合作的目标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构建无障碍旅游机制,实现一体化,使区域旅游要素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流动,实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207.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了分税制改革以来确立的财政分权模式对我国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日益膨胀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地方政府日益膨胀的财政赤字规模是现行财政体制下财权和事权割裂、公共泳池问题、横向策略互动以及政治锦标赛引发的激励扭曲和为增长而过度竞争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基于全国1998-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支持了我们的理论预期,即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的膨胀具有显著的正面激励作用。本文的发现是稳健的,能够为强化财政制度安排、增强宏观经济稳定性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8.
利用辐射源目标的频移动态特征进行盲分选时,针对已有的分选方法不能很好解决非合作接收数据非周期、间断、交叠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逻辑回归分选算法,将信号分选转化为轨迹分类的问题来处理。首先,借鉴多目标航迹起始模型中的M/N逻辑法的框架,设计新的数据关联门限,以建立目标起始曲线;其次,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替代卡尔曼滤波,设计新的外推规则,建立载频变化预测曲线;分析新的接收数据与预测曲线的关联性,不断迭代回归或形成新的分支,最后获得目标分选结果。仿真与实测试验表明,利用逻辑回归分选算法,对不同运动目标搭载的同频辐射源可进行自动分选,4个仿真目标与2个真实目标的分选正确率达到100%。同时,该方法拓展了辐射源目标盲分选中的动态频移特征应用,为辐射源个体识别提供了新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9.
王春元 《财经论丛》2016,(10):29-39
R&D活动是创新的引擎,制度安排以及R&D投资是影响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重要的约束条件。文中探讨了地方政府行为及其R&D投资对创新的影响作用,利用引入虚拟变量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前者对创新的作用及存在地区差异性,并运用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该差异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和政府R&D投资存在理论上的最佳值,偏离最佳值会影响到创新水平。因此,保持适度的财政分权及确保合理政府R&D投资规模非常有必要,并以此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10.
武汉老橱窗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老橱窗是经济大潮起落的风向标,是政治风云变幻的晴雨表,是都市生活的流行时尚眼,是商店卖场的无声宣传员,是艺术空间的多彩百花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