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6篇
财政金融   19篇
工业经济   10篇
计划管理   25篇
经济学   79篇
综合类   47篇
旅游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29篇
农业经济   6篇
经济概况   3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婷 《价值工程》2010,29(13):44-44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时期,各国出台相应政策扭转不利局势。我国政府在2008年和2009年也出台了多项宏观政策来应对危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危机已过,余波未平,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这些政策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今后宏观调控的方针和措施是什么?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一一解读。  相似文献   
2.
关于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优势理论一直都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和核心,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比较优势理论也不断经受着其反对者理论和经验验证上的挑战。回顾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发展过程,从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理论研究、影响因素和实证研究等若干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本国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提升本国产业结构、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900美元,标志着我国已居于“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本文基于日本、韩国、巴西和阿根廷的发展历程,考察了“中等收入陷阱”区间下消费率的变化轨迹,认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消费率特征是:消费率走势呈U型特征,由波动性变化演变为平稳性运行,并大致在人均GDP4000美元形成“消费率拐点”。其中,收入因素对“消费率拐点”的培育与形成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同时文章对比分析了低中等收入阶段我国消费率变化轨迹,认为我国在人均GDP4283美元水平下形成“消费率拐点”,但当前消费需求的充分释放仍面临较强的挑战,迫切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强化“消费率拐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2012年广西GDP超万亿元,广西进入后3000美元时代。GDP超万亿元后广西将处在加快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重叠时期,这一时期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将面临瓶颈制约、结构束缚、体制障碍三个重大难题,而调结构、转方式是广西直面发展困境、破解发展难题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对国内“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进行了梳理,近年来的研究主要围绕“中等收入陷阱”的争论与理论完善;中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诱因与表现;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教训和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条件和对策.在肯定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今后研究沿着理论基础、研究学科、预测性、差异性和对策的可操作性等方向深入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6.
圈闭勘探开发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高风险的工作。许多评价因素的不确定性给决策者带来诸多不便,造成了对圈闭含油气性及其优劣程度判断的模糊映象。而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可以把这些模糊映象用数学方法处理,从而可对圈闭含油气性及其优劣程度进行定量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7.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wo‐country core–periphery New Keynesian model of a currency union to addres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bjectives of regionally directed fiscal policy constrained by a single currency and the aggregate use of fiscal policy in face of the zero lower bound (ZLB) on policy interest rates. We identify an optimal path of aggregate and relative fiscal policy responses to a negative region‐specific demand shock. Our results show that (i) in a monetary union, the optimal policy response to an asymmetric reduction in demand concentrated in the periphery always entails a relative shift of fiscal expenditure toward the worse‐affected regions, (ii) though no aggregate fiscal response is required outside the ZLB, and (iii) optimal union‐wide fiscal policy is expansionary at the ZLB. Therefore, optimal policy always entails an expansion in the periphery at the ZLB, but the optimal fiscal response in the core regions can be either expansionary or contractionary depending on the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However, (iv) fiscal expansion in the core is warranted if the periphery cannot implement an expansion due to constraints on public spending.  相似文献   
8.
国际外包陷阱产生机理及其跨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外包实践为背景,从承包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角度审视国际外包,认为承包活动将伴随着陷阱,并提出了分析国际外包陷阱的一个初步理论框架。国际外包陷阱描述了承包企业陷入长期低水平接包而难以自拔的一种状态,其在理论溯源、概念假设、形成机制及产生效应等方面区别于比较优势陷阱。承包企业对发包企业技术上的严重依赖和对低劳动力素质的过度依赖是前者极易落入国际外包陷阱的主要原因,落入国际外包陷阱的后果则是从长期看承包企业人力资本积累缓慢、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积累导致与发包企业间技术差距和边际生产率差距同时不断扩大。基于以上理论框架,本文构建了国际外包陷阱产生机理的数理模型,阐明了承包企业内部技术积累及外部需求推动两大跨越国际外包陷阱的途径,归纳了国际外包陷阱跨越的"单脚"、"双脚"及"跳跃型"三种模式,并对承包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制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We present three conditions for a demography-driven middle-income trap and show that many economies in East,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satisfy all of them. The conditions involve (1) the support ratio of workers to consumers has an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2)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mpanies mor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nd lower fertility due to the quantity–quality trade-off, and (3) a current low level of fertility corresponds to very low support ratios for keeping up with frontier economies in the long run. Panel analysis for 178 countries shows that (1) and (2) are satisfied for Asia with higher elasticity than others. As for (3), we set up a dynamic model for simulations, showing that approximately two-third of Asia’s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an unsustainable level of support ratios, implying possibility of a middle-income trap due to future demographic headwi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