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6篇
工业经济   5篇
计划管理   5篇
经济学   6篇
综合类   9篇
贸易经济   19篇
农业经济   6篇
经济概况   18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做广告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看,让人看的目的是为了让他相信,让他相信是为了让他买。要让消费者相信广告,并不容易。我认为,要做消费者信服的广告,可从下面  相似文献   
12.
曹文轩的少年小说创作极具个性特色 ,特别是其中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场景描写 ,带有一种鲜明的画面描写痕迹。曹文轩在描写小说画面时 ,充分利用了语言艺术的具象特征 ,既突出了局部的明晰性 ,又注意了总合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3.
《投资与理财》2013,(21):91-91
由美丽道国际艺术机构和武汉荣宝斋主办、意大利《艺术笔迹》杂志协办,“中国视觉一当代中国具象写实油画展”于2013年9月3日在意大利罗马市中心的维多尼奥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美丽道国际艺术机构推广国内顶尖艺术家的需要,也是迈向国际顶尖画廊,“走出去”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4.
《楼市》2014,(16)
正扼守萧山"华尔街"、多重顶级配套、一站式生活中心一如纽约的曼哈顿、香港的太古广场、上海的新天地……综合体始终占据着一座城市的制高点。在杭州,这种样本很容易看到它内在逻辑,极其类似新天地与城北、城西银泰与申花的关系,这些综合体宣告问世的同时,区域的核心也随之实现新的跨越。更具象一点——从2014年开始,屹立于金城路与金山路交会处的"GDC金地德圣中心",完整地表达了萧山之于这个价值序列的递进关系与精缩路径。  相似文献   
15.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后,形成了众多的字体和形式,为现代汉字设计提供了深厚的创作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的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读者翻阅一份报纸的时间更短了。如何留住读者的视线,是采编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报纸版面编辑应创新观念,将报纸的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增强吸引力。在此背景下,笔者摸索出具象编辑法,希望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7.
彩陶作为史前时期很重要的文化遗存,是中国艺术发展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中国艺术的形式基础,受到了不同研究领域学者们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国内已经出现了不少论述彩陶的学术专著.然而,从当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学者们或是把彩陶作为一种文化进行综合研究,或是从美术史或考古学角度对彩陶进行研究,或是把彩陶作为工艺美术,对其制作工艺和装饰特点进行研究,而对彩陶是美产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的研究却并不多.因此,本文从彩陶图案由具体形象向抽象图案的演化历程和彩陶的抽象化历程蕴含了什么样的原始仪式(礼)的演变内容着手,解读彩陶的抽象演化,产生了一系列美感形式.  相似文献   
18.
袁立蓉 《新经济》2013,(28):70-71
电子商务(即网络商品交易)是现实商品交易的拓展和延伸,是商业文化在网络环境的具象表现.互联网宽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对电子商务这种新型交易方式的接受度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时尚生活态度的不断追求,它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5.6万亿元,其中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额近8000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预计到年底将突破万亿大关.  相似文献   
19.
诗文作者为了平仄押韵、对仗节奏的需求,为了显现更丰富的内涵,常常用异称来指代"天"这一概念.天的异称多达160多个,有单音和复音之分.异称的复音化趋势是词汇发展的必然,复音异称数量远远超过单音异称.异称命名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特色,基于整体把握,具有具象性和联想性,异称创设的流程取决于汉民族对自然界的感受,折射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20.
具象表现主义和中国传统绘画有着许多共同的表征,在中国发展有其适宜的土壤,因此,对于中国具象表现主义油画家来说.当油画不再拘泥于技巧而强调思想内涵,谋求自己绘画语言和风格的时候,从传统中寻找作品新的灵感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艺术家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将西方的“表现”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进行融合,取得了不俗的建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