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68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17篇
经济学   107篇
综合类   52篇
旅游经济   3篇
贸易经济   54篇
农业经济   80篇
经济概况   72篇
邮电经济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21.
422.
通过构建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人力资本结构优化的减贫脱困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地区之间的减贫脱困情况不是随机独立的,它们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普通面板回归结果表明提升健康人力资本和教育人力资本对地区减贫脱困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引入空间相关性后,教育人力资本与减贫脱困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健康人力资本的回归系数减小,说明忽略空间相关性会高估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对地区减贫脱困的影响。劳动力转移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考虑空间依赖性的基础上,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加快地区减贫脱困步伐。  相似文献   
423.
保继刚  杨兵 《旅游学刊》2022,37(1):18-31
国内有关"旅游吸引物权"的研究大多止步于理论探讨,而旅游地却存在大量旅游吸引物权益缺失的发展困境。文章尝试将"旅游吸引物权"学术概念进行落地运用,通过一场持续3年的旅游减贫试验,探索出旅游吸引物权在中国制度情境下的制度化路径,解析其实践效应。研究发现:(1)旅游吸引物权的产权建构需要首先从结构层面建立兼顾分配和资源保护意义的制度规则体系,制度规则背后的核心运行逻辑是经济利益调节。(2)制度结构建立后,再从能力与文化层面建构多方主体对旅游吸引物权表达与实践的理解和认知,重点是在认知范畴上建立产权共识。(3)旅游吸引物权建构所需的制度、能力与文化培育可由多方外部主体援助完成,但援助的目的是催发原住民的主体性。发展乡村旅游不一定需要大资本进驻,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适量的资金投入、产权建构的技术援助,足以带动原住民参与旅游发展。其中,地方政府作为土地产权的决定性主体,对旅游吸引物权的理解、授权与支持是开展产权建构的根基性条件。需要指出的是,文章的旅游吸引物权建构是对各个构成物要素凝结的共有性、整体性旅游吸引价值的产权关系进行系统表达,本质上是不改变现有构成物的"名义产权"制度,利用制度多元逻辑引导多方主体改变产权认知观念与结构,在认知范畴上建立关于新增的旅游吸引价值的"事实产权"。  相似文献   
424.
《老区建设》2015,(5):6-6
北京3月12日电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扶贫办刘永富主任做客由人民日报和人民网为两会报道专门开辟的全媒体栏目“两会e客厅”畅谈“全面小康,贫困短板怎么补?”。刘永富表示,有信心完成今年再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  相似文献   
425.
资源型经济转型对旅游减贫的带动作用,资源型经济转型对旅游减贫的带动作用。山西省旅游减贫面临长期资源型经济发展惯性思维对旅游减贫效果认识不足,多部门协作的现实困境,自然生态的环境制约等困境。本文基于PPT旅游减贫战略,为山西省乡村振兴寻找旅游产业突破路径,提出提高贫困人口的社区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打造“三生三美”乡村发展环境,开发不同类型乡村旅游产品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26.
民族地区减贫治理是贯彻处理民族关系三大原则,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减贫治理历经初步探索、深入开展和攻坚决胜三个阶段。回溯民族地区减贫治理的伟大历程,呈现出民族地区减贫治理与民族工作内在统一、民族地区减贫治理凸显民族地区差异性、民族地区减贫治理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等鲜明特点;积累了党的领导是民族地区减贫治理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地区减贫治理的制度支撑;外援帮扶与内生发展相结合是民族地区减贫治理的动力源泉;精准扶贫是民族地区减贫治理的最佳策略等宝贵经验。新时代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贫困治理面临新的态势,充分总结特点和经验,有助于民族地区适时调整贫困治理战略,从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和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427.
1.多元化、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2.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3.生态补偿与减贫协同作用的探讨4.深化林业投入保障体制机制改革的研究5.深化林业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改革的探讨6.构建国有场圃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的研究探讨7.强化农村集体林木资产核算和管理的经验交流8.我国国有林区森工企业改制后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探讨9.林业供给侧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428.
基于武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地区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综合运用熵值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分析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减贫效应以及不同参与能力水平农户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农户的参与能力水平远低于非贫困农户,且参与行为有着明显的能力依赖特征,导致低能力水平的贫困农户存在参与不足的情况。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参与的农户比没有参与农户的贫困发生几率低10.11%。基于不同参与能力农户的进一步比较发现,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减贫作用有着明显的"益弱性"特征,同时对于低能力水平农户又有着一定的"门槛"约束。  相似文献   
429.
贫困问题是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严重制约之一,大力发展农村金融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由于农村贫困家庭经济来源不稳定,致使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无法顺利进行.再加上农民对金融业务缺乏理解,造成金融机构在农村运营效果不佳.分析农村金融减贫效应,研究金融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有助于提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缓解农村贫困现象.  相似文献   
430.
宏观上看,金融发展通过支持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直接促进了贫困人口就业和劳动力要素回报率提升,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和再分配效应也间接促进了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从微观上看,金融扶贫需要通过机制创新对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给予信贷支持,避免“精英俘获”和资金错配。农业供应链金融致力于构建农业产业链各利益主体之间有效的信贷联结机制,兼具普惠金融、合作金融和小微金融的特点,是有效的金融扶贫微观模式之一。结合我国实际,需要比较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核心农业主体、不同模式的农业供应链金融减贫机制和效应,深入探究农业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之间的多方协作机制及其减贫效应,并持续关注金融科技发展和信用体系建设对农业供应链金融减贫机制和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