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17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18篇
经济学   43篇
综合类   25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37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25篇
邮电经济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袁小彤 《商》2014,(5):298-298
话说以前看到“厚德载物”、“利他爱人”之类话题,我总是不自觉的把他们归结为心灵鸡汤一类-有用不实用,挠皮不解痒,不过都是些有用的废话或是装点门面的虚言罢了。这几年,企业经营哲学的价值被重新发现,有扒老祖宗的,有引进国外的,也有出口转内销的等等,不管来源如何,起源那里,大家最终都走到了利他爱人的方向上,这不禁让我有些好奇了,难道我们的企业家们忽然之间人品大爆发了不成?难道我们小康到了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程度?还是我们都过上了新闻联播中的幸福生活开始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了?  相似文献   
62.
在当今市场环境下,企业组织不断发展,管理理论也在不断进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是一种被社会认可的理念,更在不断变成企业主动承担,并借以获得竞争优势的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一定的感知动机和相应的期望.本文基于Mohr、Heider以及Kelly的归因理论,提出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归因过程模型,并分析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动机的归因,以为企业正确开展社会责任活动提供有利借鉴.  相似文献   
63.
企业社会责任匹配性作为新的提升策略现已成为企业追求竞争差异化的重要手段,但其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机制如何,目前国内外研究还未达成一致性的结论.本文采用实验法对企业社会责任匹配性、利他性归因、利他性价值观与消费者品牌态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价值观水平下企业社会责任匹配性对消费者品牌态度产生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消费者利他性价值观调节了企业社会责任匹配性通过利他性归因的中介作用对消费者品牌态度产生的间接影响.利他性价值观较高时,间接影响显著;利他性价值观较低时,间接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4.
《中外管理》2010,(8):110-113
创业者,多因生活逼到了尽头,于是,他们尝试自救。成长房地产开发(陕西)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建国,1973年出生在吉林省镇赉县一个十分偏僻的小村庄,家中一贫如洗。  相似文献   
65.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以追求私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与发展,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也出现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在承认西方“经济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范式:既要追求物质上的利己。更要追求精神上的利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经济人表现为物质上的利己为主、精神上的利己为辅;当生产力发展到较高阶段,物质上的利己将退居为次要地位,精神上的利己将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6.
第一届中日企业经营哲学国际研讨会在天津隆重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企业为什么需要经营哲学”。日本经营哲学大师稻盛和夫先生以此为题向大会作了专题演讲,中日与会代表围绕着这一主题纷纷发表见解,彼此交流经验,增强了相解和信任,为中日两国企业之间及国内各企业之间的深入交往和共同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7.
次级债权是一种金融工具,也是一项法律制度.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次级债权法律效力,对次级债权外部法律效力分析包括特定次级债权外部法律效力分析和一般次级债权外部法律效力分析;对次级债权进行内部法律效力分析,包括次级债权的生效、转让、抵销和偿还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8.
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中的物理学”。因其对数学工具的成功运用,经济学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并能进行缜密的实证研究,故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日益显要。然而,经济学也常因其“经济人”假设而受到人们的诟病。利他,特别是不求任何个人利益的纯粹利他,在经济学中是否有容身之地?经济学是否注定与注重利他的伦理学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69.
博弈思维的根本要旨在于,不能孤立地分析个体的行为方式,而必须考虑个体行为对他人利益的影响及其相应反应,进而探究在互动行为中获得利益增进的协调机制。然而,主流博弈思维只是简单地继承新古典经济学的单向工具理性,关注博弈方之间的对抗性甚于协作性,因而并不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行为。事实上,现实世界中的人类理性及其行为,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并随着社会演进而不断提升的。因此,更为合理的博弈思维应该考虑人类偏好的内生性和行为的演化性,而"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可更好地体现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70.
协作型众包创新是以最大化创新绩效为目标的众包模式,相关实践案例已有所显现,但协作型众包创新过程中参与方的努力行为经常受到其公平偏好心理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委托代理理论,通过设计仅基于个人创新绩效(AR)和基于总创新绩效(TR)的两种激励机制提升协作型众包创新绩效,并深入探讨公平偏好对激励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AR机制中参赛者不可能出现利他性努力行为,而TR机制下利己性努力和利他性努力均与公平偏好负相关;两种激励机制下众包创新绩效均随公平偏好敏感度增大而下降,参赛者数量增加是否有利于提升众包创新绩效也取决于公平偏好程度;TR机制一定会产生比AR机制更高的众包绩效及发包方经济收益,但这种价值效应会被参赛者的公平偏好心理所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