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47篇
工业经济   17篇
计划管理   66篇
经济学   22篇
综合类   4篇
贸易经济   70篇
农业经济   7篇
经济概况   36篇
信息产业经济   6篇
邮电经济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白师 《中国外汇》2007,(2):83-85
“我们两家原来是同时创业的私营企业,人家后来找了个海外华人投资,摇身一变就成了外资企业,享受优惠政策,每年光所得税就比我少交一半。我现在不是人家的对手了。”在江苏南通做纺织品生意的秦先生在电话里忍不住发起了牢骚,他盼望“两税合一”早日实现。为证实这个说法,记者专门查阅了有关数据,发现我国出口额最大的企业是一家外资企业:“富士康”公司,它为诺基亚等做外加工,自2002年起“富士康”连续4年占据大陆出口冠军之位,但它的纳税额从来没有进入前10位;与之相反,纳税额排在第一位的是中资企业华为公司(其总部与富士康同在深圳),2005年交税38亿元人民币!业内人士透露,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国家税务局的专家曾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2.
企业赶超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首先选择短周期的技术领域,通过占据良好的市场份额,赢得经济效益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自身专利的应用率和成果转化率,使企业在本产业领域占据引领地位。韩国和中国台湾经历了技术模仿、消化吸收、技术创新等阶段后,成功实现了经济赶超发展。华为公司通过引进模仿、合作研发、自主创新等阶段,并通过绿色生命周期研发系统设计,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跨越式赶超发展。华为的发展轨迹吸取了韩国和台湾的经验,避免了韩国企业在赶超过程中财阀集团的一些弊端,值得我国其他企业在实现赶超发展过程中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53.
丘慧慧 《中国市场》2009,(46):69-69
<正>华为以何种"育人"以及"驭人"之术将一支数万人的本土军团打造成一支能征善战的国际之师?1999年,华为总裁任正非在与新员工的一段调侃式对话中说道:"华为公司都是三流人才,我是四流人才。一流人才出国,二流人才进政府机关、跨国企业,三流、四流的人才进华为。只要三流人才团结合作,就会胜过一流人才,不是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吗?"  相似文献   
54.
《华南金融电脑》2005,13(5):45-45
3月28日,从北京人民大会堂传来喜讯,华为公司QuidwayNE系列高端路由器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55.
序曲 网络与信息安全从1995年开始成为中国信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九五"期间一直是中国高技术计划研究的一个专项;在"十五"规划中,网络与信息安全成为中国高技术计划信息领域的四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6.
思科之诉     
将专利诉讼作为阻击竞争对手的手段,对美国高科技企业来说,是一种惯用的手法。从佳能到美能达,从松下到三洋,几乎所有的日本巨头都曾成为美国企业诉讼的目标。以至于美国《法律时报》把“知识产权律师”定义为最热门的职业。这样的专利诉讼其实并非针对日本企业,因为美国各大企业之间的诉讼也从未停息。这是领先者对于咄咄逼人的后起之秀通常的防御措施,对于被起诉的企业来说,这或许也算是一种致敬。  相似文献   
57.
企业动态战略能力主要受多方面作用力影响着,其中既包括来自于企业方面的直接作用力,如企业的战略资源、核心能力、动态能力及企业内在的企业家能力,还包括对企业有影响的产业环境,特别是动态环境。为此,文章从动态战略能力角度对华为公司成功因素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58.
任正非 《企业文化》2001,(12):12-14
华为公司2000年销售总额22O亿元,列全国电子企业百强第三名,效益第一名。华为在全国的名气很大,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这是令全体员工感到自豪和乐观的。但是华为老总任正非联想到的却是泰坦尼克号出航前的欢呼,他考虑更多的是居安思危。他在《华为的冬天》一文里深刻剖析了华为企业管理中的许多细节问题,他认为第一个细节都会成为酿成企业危机的因素。他很推崇“还能改进吗?还能改革吗?”的观点,他认为就是要抓企业管理中的每一块“短术板”。华为老总的危机感,管理企业的严细作风,当是企业管理的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59.
[美国《新闻周刊》2006年12月25日]未来10年,全球企业排行榜上最大的变化将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崛起。诸如中国的华为公司、印度的信息系统技术公司和南非的米勒啤酒公司等已经是全球性的大企业。但是,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还在增强。下一个微软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更可能出现在新兴市场,而不是出现在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60.
高中华 《经济纵横》2007,(12):26-27
一边是舆论公开的道德谴责,一边是华为的“自行其是”,或许口水之外,华为“辞职门”的最大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审视当前劳资关系中诸种矛盾的视角,并借此寻找既能保持企业竞争力又能保护员工利益的途径;而最大的失败之处,在于华为事件形成了“破窗效应”,随后更多企业以更“粗暴”的方式跟进。[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