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27篇
工业经济   14篇
计划管理   63篇
经济学   84篇
综合类   26篇
运输经济   6篇
旅游经济   3篇
贸易经济   113篇
农业经济   18篇
经济概况   96篇
信息产业经济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41.
黄少安  谢冬水 《南方经济》2022,41(6):40-63+76
文章从中心城市增长极作用差异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南北方经济差距扩大的成因和作用机制。理论研究发现,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南方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及其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北方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则相对较弱,这种南北中心城市极化作用差异是导致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而南北中心城市极化作用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形成机制的影响,南方地区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主导形成城市,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构成了一个经济有机体;北方地区的城市则更多依靠行政机制向周围吸取资源,形成了一个资源向中心城市单向流动的资源堆。这种不同的城市形成机制塑造了南北中心城市的功能差异,最终导致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基于2008-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南北中心城市存在显著的极化作用差异,而这种极化作用差异对南北经济差距具有显著影响,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强的地区经济增长率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形成机制是影响南北中心城市功能差异和南北经济差距的重要机制,越是依靠市场机制形成和扩大中心城市的地区,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强,从而越有利于促进地区整体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42.
刘斌  潘彤 《财经研究》2022,(2):18-32
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南快北慢"的新态势,"南强北弱"的区域经济格局在持续增强。南北方经济差距拉大的关键原因可能在于创新能力的区域分化,而地方政府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与实施效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利用31个省份2008-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创新词汇数据,与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合并,考察南北方不同的政府创新驱动对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首先,政府创新驱动与企业生产率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南方地区的地方政府对创新更为重视,实施效果更好。其次,地方政府创新驱动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取决于该地区的创新投入、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环境。最后,由于南方地区具有更加公平高效的市场体系、活跃开放的社会创新思维和锐意进取的企业家精神,因此南方地区的地方政府创新驱动对企业生产率的助推作用更强。总之,文章从地方政府创新驱动的视角为缩小中国南北方经济差距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443.
南北地区发展问题近年来逐渐凸显,促进南北地区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Markov链方法,使用1978—2019年中国31个省份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进出口额数据,测度中国南北地区经济差距,并对其时空演进趋势作出预测。研究表明,1978年以来中国南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南方地区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进出口额均高于北方。Dagum基尼系数结果发现,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进出口额的地区差距主要来源均为地区内差距,考察后期南北地区间基尼系数均呈现升高态势。空间Markov链结果表明,南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空间依赖性,南方地区在人均GDP、进出口额方面向上转移概率较高,北方地区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额方面向上转移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444.
李玖灵  谢宝剑 《南方经济》2022,41(10):54-72
发展夜间经济,刺激夜间消费是打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的夜间经济发展呈现较大的南北差异,其背后的深层影响因素是什么,目前未有定论。考虑到南北在自然条件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为气温的不同,文章讨论了气温影响夜间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并以此对夜间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进行解释。随后结合高德地图的兴趣点数据,计算了夜间经济场所的兴趣点(POI)密度,用以衡量城市的夜间经济发展水平,并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夜间经济整体呈现南强北弱、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气温对夜间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气温每升高1%,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水平提高0.484%,在更换变量和剔除部分样本后,该结果依旧稳健。除气温外,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经度、日照时长、产业结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以及每万人公交车数量对城市的夜间经济发展均具有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气温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影响要小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进一步的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气温对夜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随着夜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小。文章的实证结果表明气温偏高的南方城市在发展夜间经济方面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优势,因此夜间经济的发展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南北差距,我们要谨防夜间经济蓬勃发展背后隐藏的区域发展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445.
文章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1997-2020年中国经济韧性综合指数及分维度指数,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探究南北方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以及差异来源,运用二次指派程序实证考察经济韧性南北区域差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经济韧性总体水平虽不高但呈现波动中缓慢增长趋势,结构韧性和创新韧性指数低于经济韧性综合指数,是经济韧性提高的短板;南方地区经济韧性综合指数、规模韧性指数、结构韧性指数、创新韧性指数、开放韧性指数均高于北方地区,而制度韧性指数和社会韧性指数均低于北方地区。(2)经济韧性综合指数空间差异整体呈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3)创新韧性差异和开放韧性差异是南方地区经济韧性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结构韧性差异和制度韧性差异是北方地区经济韧性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创新韧性差异、规模韧性差异以及开放韧性差异对经济韧性差异的作用强度由北向南增强,而结构韧性差异、社会韧性差异和制度韧性差异对经济韧性差异的作用强度由北向南减弱。研究创新:基于规模韧性、结构韧性、创新韧性、开放韧性、制度韧性和社会韧性六大维度构建经济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空间差异及形成机理进行探讨分析。文章丰富了经济韧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为揭示我国经济韧性南北的区域差异现状、探索协同发展路径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446.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根源,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其中,市场化发育的区域差异是解释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线索。然而,市场发育区域差异的生成根源却未能得到恰当的处理与阐释。文章试图从作物性质的政治经济学维度,构建"政府管制-作物性质-逃避策略"的逻辑框架,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背后市场发育的决定机理。文章认为,如果将市场化进程视为政府管制放松的过程,那么管制放松就可以区分为主动管制放松与被动管制放松。由可实施逃避策略所决定的被动管制放松及其所触发的市场化进程往往具有不可逆性。由此,逃避策略选择的区域差异性,将导致区域市场化发育程度的不同进而带来经济增长的差异。基于全国1997-2016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由"无政府主义"的作物种植所表达的管制逃避策略,能够显著促进市场化的发育程度;作物种植差异及其所蕴含的种植文化特性,共同决定了南北市场化差异;源于2013年全面开展的农地确权,进一步强化"南强北弱"的管制逃避,导致南北经济差异不断扩大。本研究有助于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提供新的洞见,从而为缓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并推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447.
杨开忠  顾芸 《南方经济》2022,41(6):25-39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南北经济分化加剧,平衡南北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深入考察了我国新时代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变化趋势。文章首先通过偏离-份额法分析得出2015-2020年北方经济趋弱的原因在于其三次产业差异性竞争力均处于劣势地位、失去了第二产业结构性竞争优势;其次,进一步将差异性因素划分为区位性、机制性两方面,选取2003-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检验了"区位性-结构性-机制性"三大经济影响因素;另外,面向形成新发展格局和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北方区位将迎来发挥优势的契机;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转型和发展动力转型是北方结构转型的重点;南北平衡发展更亟待制度和战略创新;最后,提出加快北方发展、促进南北均衡的若干对策建议。文章试图为挖掘缩小我国南北经济差距的可能因素提供科学分析框架,期望对平衡南北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48.
我国经济发展南北差异较大,城市营商环境对于南北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从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创新环境、金融服务、法治环境、政务环境七个维度构建我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南北区域的城市营商环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南方地区城市营商环境整体上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南方地区城市间营商环境差异相对较大;北方地区城市的营商环境得分整体上低于南方地区、全国水平,但北方地区城市间营商环境差异相对较小。同时,在七个分项指标方面,南方地区城市得分全面高于北方地区城市。在优化区域城市营商环境方面,南方地区的城市要进一步打破城市间营商环境发展不均衡格局,建立城市间营商环境评比机制;北方地区的城市需依据区域特征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优化城市营商环境的政策。  相似文献   
449.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二十次专题研讨会以"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与趋势"为主题,重点围绕南北差距扩大、南北差距形成的原因、缩小差距的对策与路径三个方面进行了研讨.参会专家认为,将南北方作为经济区域进行划分尚未形成共识;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出现新变化具有多方面原因;应从更加综合、全面的视角慎重、辩证地看待南北发展.参会专家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开放程度、经济体制、国际宏观环境、人口与创新、工业化、城市与区域治理等方面分析南北差距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推动北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南北方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50.
我国政绩考核制度由单一GDP增长评价转向多维政绩评价体系后,地方政府“减碳”压力显著增加。选取中国三批低碳试点共123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其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环保词汇的词频构建政府“减碳”压力指标,实证分析了2014-2019年间地方政府“减碳”压力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减碳”压力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高;(2)地方政府“减碳”压力的绿色创新效应可通过政府“胡萝卜加大棒”的治理行为传导至辖区其他经济主体,激发其进行绿色创新活动;(3)从南北差异角度出发,南方城市政府“减碳”压力对辖区绿色创新的正向影响显著高于北方城市,这一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南北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