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5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0篇
财政金融   682篇
工业经济   186篇
计划管理   587篇
经济学   764篇
综合类   327篇
运输经济   22篇
旅游经济   7篇
贸易经济   638篇
农业经济   195篇
经济概况   470篇
信息产业经济   6篇
邮电经济   2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374篇
  2022年   331篇
  2021年   378篇
  2020年   259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我国金融市场综合化转型及其监管回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波 《财经科学》2008,(6):25-31
次贷危机暴露了美国自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以来的监管滞后,促使其创建目标性监管体制以控制全面市场风险.在我国,以金融控股集团为代表的双重市场转型进展迅速,必须优化各分业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可以借鉴美国渐进式的改革思路,在现阶段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九条制定实施细则,落实以央行为市场稳定性监管人的金融监管协调体制,并尽快启动对金融控股集团的全面监管.  相似文献   
132.
区域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理论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自然资产的相关理论为支撑.提出了"培育自然资产,重建系统功能,拓展环境容量"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模式.即假设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发展可以双赢,则人们就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的发展需求,对自然资产的双重功能进行利用和培育,最大的整合自然资产的资源价值和功能价值,使环境容量得到拓展,从而达到双赢.  相似文献   
133.
乐菡  黄明  李元旭 《经济管理》2021,(12):132-149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第一资源,人才政策是政府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有力工具之一。本文以2010—2018年全国280个城市为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人才新政"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并进行了多维度、稳健的实证检验。实证研究发现,"人才新政"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创新绩效,但不同政策工具的创新绩效存在差异,其中保障型政策的创新绩效最高,而奖励型政策的创新绩效最低;在政策贯彻落实方面,数字化平台应用、发文部门数量、人才新政传导层级对"人才新政"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人才新政"通过改变地区人力资本水平,调整人才结构的路径影响地区创新绩效。通过城市异质性分析发现,"人才新政"存在马太效应,即政府支出及人力资本存量越高的东部地区,"人才新政"对城市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越显著,及时校正现行的"人才新政"有利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最后,通过政策工具的异质性分析给出优化方向,东、中、西部地区应分别着力于保障型、发展型及奖励型的人才政策导向;高政府支出的城市出台发展型政策的创新效果要优于奖励型和保障型;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城市出台发展型政策的创新绩效要优于保障型政策、奖励型政策。  相似文献   
134.
长期的赶超战略使我国形成了城乡和东西叠加的双重二元结构。本文通过对双二元结构下的政府政策与西部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行为进行演化博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政府的激励、约束政策以及西部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的净损失是影响机构支农和政府缩小双重二元结构差距目标实现的决定因素;在实现政府目标的初期,约束政策较激励政策更有效;随着政府目标实现程度的提高,激励政策将发挥更大效用;目前政府实行的单向激励政策作用不大;现阶段政府应该在强化约束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激励政策力度,使西部农村金融机构在积极支农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5.
2011年开始中国政府启动新一轮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科技人员奖酬金提取比例”,因其改革力度之大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借鉴自然实验和双重差分模型,利用全国552所地方所属本科院校2010—2017年平衡面板数据,评估省级地方政府发布的加大科技人员激励力度政策的效果。发现该项激励政策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而是在政策发布后第2、第3年才开始起作用。实施更大激励力度的省份,政策产生了更强的刺激作用,但没有产生额外的政策效果——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没有缩短。因此,在继续推动个人收益权改革的同时,应适当降低过高的个人激励以平衡多方利益关系,并继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领域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36.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而如何准确客观评价智能制造的实施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技术创新投入视角,将智能制造试点政策实施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采用2011-2019年制造业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通过PSM-DID方法研究智能制造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智能制造显著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即通过提升客户集成度、供应商集成度进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且促进作用仅发生在民营企业和非高新技术行业中.该发现扩展了现有研究外延,同时,为解决当前国际困局和促进智能制造的持续推广提供了重要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7.
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碳排放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影响了西部地区的碳排放量。为衡量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文章收集了我国30个省份1997—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以Eviews10构建DID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部地区碳排放绝对量增长的背景下,并未增加西部地区的碳排放量,反而促进了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发挥,具有生态友好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西部地区碳源结构进一步向煤炭碳源倾斜。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新时期应促进西部地区技术经济的发展,合理利用西部资源的同时开发新能源,保持生态友好性,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生态双赢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8.
双边投资协定旨在为企业跨境投资活动提供制度性保障作用,在双边国际投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以双边投资协定的签订与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4-2018年140个国家的国别面板数据,基于渐进型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双边投资协定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双边投资协定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的意愿并购,并提升了并购成功数量。(2)在动态效应上,双边投资协定的促进效应具有长期性,且促进幅度逐步提升。(3)双边投资协定的促进效应具有显著异质性,双边投资协定的促进效应在亚洲和非洲地区更为显著,对高制度质量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促进效应更强,且对非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更强。(4)拓展性检验发现,双边投资协定的文本质量对中国海外并购具有显著促进效应。(5)内在机制检验发现,通过对投资协定具体条款进行分解和量化后,"投资定义与范畴""公平公正待遇"和"最惠国待遇"是影响双边投资协定促进中国海外并购的关键性条款。文章丰富了双边投资协定与海外并购关系领域的理论研究,并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及新一轮双边投资协定实践提供了政策启示,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39.
"省直管县"改革是中国推动政府层级改革,经济管理权力下放的积极尝试,是基层政府扩权改革的重要措施.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市县关系,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经济包容性增长.文章采用2005-2018年中国县域数据,基于渐进型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城经济包容性发展的影响作用.结果 表明:(1)"省直管县"改革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2)"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弱市下辖县、非省会城市管辖县和强县,且相较于经济"省直管县"改革,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是推动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主要因素.(3)"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作用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地级市邻近及其内部的县域.(4)"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效应受到财政支出责任和激励性政策的影响,在改革制度中财政支出责任的明确和激励性奖惩政策的设定有助于强化"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作用.(5)机制检验发现,"省直管县"改革通过强化基层财政保障、提升公共偏向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渠道推动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文章的研究为深化"省直管县"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制和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40.
梁虎  张珩 《当代财经》2021,(2):63-74
国务院43号文的实施,为研究地方债务的治理效果提供了一个准自然实验场景.研究发现:地方债务治理对银行金融资产没有产生影响,但会显著增加银行总贷款、个人贷款和企业贷款,有助于银行信贷资金的脱虚向实;地方债务治理能显著增加银行实体行业贷款,但不能显著增加银行非实体行业贷款和建筑业贷款.机制检验发现,地方债务治理可以通过降低借款人和借款企业的融资成本,间接性地影响银行信贷资金配置.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务院43号文实施后,资产质量高的银行倾向于增加企业贷款和实体行业贷款,资产质量低的银行倾向于增加个人贷款;银行规模可以强化地方债务治理对银行贷款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促进银行信贷资金的脱虚向实,应提高地方债务治理水平,强化对银行业务的监管与引导,加强风险管理,保障银行资产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