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5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37篇 |
工业经济 | 18篇 |
计划管理 | 82篇 |
经济学 | 224篇 |
综合类 | 44篇 |
旅游经济 | 1篇 |
贸易经济 | 87篇 |
农业经济 | 22篇 |
经济概况 | 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开放式创新——过去的研究、现有的争论及未来的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体概述:近期,开放式创新这一概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实行此种创新模式并非易事,但仍有许多企业有必要进行开放式的创新活动,所以目前这一概念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将开放式创新从开放资源(open source)的范畴中独立出来并对其进行定义之后,本文对这一创新模式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同时识别出技术转让、客户创新、商业模式及创新市场等开放式创新早期研究中比较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目前针对开放式创新模式的价值存在的争议,我们将会对相关文献进行探讨,并判断这一创新模式究竟是管理学史上的昙花一现还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2.
为探讨现代企业与高校之间技术转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立足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以经验取样法为研究范式,以高管与高校之间技术转移体验及创新成效为对象,展开连续15周日记研究,结果发现:“高校—企业”技术转移会积极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规划性博弈与功利性博弈具有中介作用,技术吸收能力具有调节作用。由此证明,在“高校—企业”技术转移合作中,企业技术吸收能力水平在历经组织间博弈后,将显著调节由技术转化而形成的创新绩效增幅。建议相关企业主动开展创新合作,并通过均衡性博弈机制完善自身技术吸收体系,实现“高校—企业”技术转移“双赢”初衷。 相似文献
103.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源泉与重要资源。研发团队沟通行为是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探究其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社会认同、知识共享等理论为基础,以知识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沟通行为与自主创新绩效的关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288份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研发团队合作性沟通对团队产品创新绩效和工艺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研发团队竞争性沟通和回避性沟通对团队产品创新绩效和工艺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知识吸收能力在研发团队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与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显著中介作用,但是在研发团队回避性沟通对自主创新绩效影响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论为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自主创新绩效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路径,对企业提高知识共享与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4.
合理利用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和价值链溢出效应,有助于区域创新发展与创新效率提升,而对区域创新溢出效应的利用程度则受其吸收能力影响。将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创新阶段和产品创新阶段,利用Network 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计算全国内地30个省域两阶段创新效率,将吸收能力引入空间溢出效应和价值链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影响的研究中,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空间溢出效应在部分年份显著,省域间没有形成稳定的空间关联关系;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时,提升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均有促进作用;价值链溢出效应不显著或者存在负向影响,创新过程两阶段相对独立,此时提高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提高没有显著作用,甚至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5.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FDI的逆向知识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在近几年快速增长的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FDI中,创造性资产寻求被公认为是重要的驱动力量。然而,创造性资产寻求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子公司向母公司的逆向知识转移,但现有文献尚未关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逆向知识转移。本文首先建立了逆向知识转移的分析模型,并剖析了中国企业FDI逆向知识转移存在的先天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企业克服知识转移劣势的解决思路,并以联想为案例进行了实证。 相似文献
106.
在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03—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尚未显现,但研发投入强度、人力资本水平、与东道国技术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以及政府支持研发力度等表征母国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能够显著促进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分地区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并且除金融发展水平外,其他吸收能力因素均显著促进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其中人力资本水平的贡献程度最大。东部地区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先进技术吸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内的显现。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未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尚未显现,除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外,其他地区吸收能力因素均未对本地区逆向技术溢出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7.
基于新技术与新知识的高技术服务业跨界融合是传统企业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研发和商业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运用熵指数测度全国各省区高技术服务业与资源型产业融合水平,并利用2014—2017年资源型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检验两大产业融合对资源型企业两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同时探讨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现阶段高技术服务业和资源型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但发展态势良好,处于从失调走向协调的转变期;产业融合对资源型企业创新研发效率短期无显著影响,长期存在抑制作用,资源型企业技术能力刚性导致对新技术的排斥,且较大的产业间认知差距削弱了产业间良性互动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产业融合对创新转化效率呈先抑制、后促进效应,就长期而言,产业融合具有良好的创新转化推动力;资源型企业吸收能力分别在产业融合与滞后一期创新研发效率及滞后三期创新转化效率的关系中起正向、负向调节作用,表明资源型企业吸收能力构建尚不全面。 相似文献
108.
结构洞、强联系与企业技术能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经济》2016,(2):64-69
开放经济背景下,积极融入组织内外的创新网络,加强创新活动的内外向合作,被学者们视为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战略选择。创新网络如何影响企业的技术能力成为企业战略管理领域重要的研究主题。创新网络内的"结构洞"以及联系强度是影响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构建结构洞、强联系与企业技术能力关系的概念模型,实证检验了"结构洞"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效应及其内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结构洞"对企业技术能力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强联系作用于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9.
以珠三角传统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为研究对象,从资源依赖理论出发,探索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路径。构建了资源获取、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编制问卷,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的"软资源的获取"(信息、技术、人才)能够积极提高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模仿创新和率先创新。企业的"硬资源的获取"(资金)虽然可以提高企业的现实吸收能力,但对两种技术创新的作用都不显著。根据所得结论,从企业、政府、行业协会3个方面提出要构建良好的外部网络和发展环境,促进其资源获取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