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财政金融   526篇
工业经济   45篇
计划管理   486篇
经济学   686篇
综合类   230篇
运输经济   6篇
贸易经济   611篇
农业经济   134篇
经济概况   885篇
信息产业经济   3篇
邮电经济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83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328篇
  2003年   343篇
  2002年   265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超过一定范围,就会阻碍居民社会福利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阻碍公平竞争的实现和资源有效配置,使社会产生两极分化,不仅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着重分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并研究财税部门如何适时采取措施加以调节,使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结构趋向合理。  相似文献   
102.
本文采用协整检验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就我国人身险的规模与国内经济、社会福利支出规模及居民收入对人身险密度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从长期看,我国经济规模、居民收入和人身险规模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人身险规模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加而增长,人身险密度的增长主要依赖城市居民和中等收入居民的收入增长。而我国社会福利支出的增长还不足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我国人身险总规模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3.
基于多智能体建模的旅游交通方式跃迁现象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交通方式跃迁现象的客观性和跃迁带位置的移动规律是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采用多智能体建模技术对旅游交通方式跃迁现象进行仿真研究。发现:(1)旅游者根据广义交通费用最小原则进行交通方式选择是产生旅游交通方式跃迁现象的原因。(2)客源城市的人均居民收入、居民自驾车可获得率、对外交通方式的发达程度等是影响跃迁带位置的决定性因素。(3)不同收入群体对交通条件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导致跃迁带位置移动幅度也不同,新高铁线路开通对中低收入和中收入群体旅游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影响最大,新自驾游线路开发对中收入和中高收入群体影响最大。(4)在理想交通条件下,不同收入群体的主交通方式及其跃迁规律不同。  相似文献   
104.
本文立足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的要求,通过对比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分析此问题的现实可行性,并根据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将"同步增长"的概念明确定义为"适度性协调增长",并提出三条评判标准。同时,采用统计模型以北京市城镇居民情况为例,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实证了城镇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相关结论为解决"十二五"期间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现实冲突提供了有效的理论解释,为相关部门制定"收入倍增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5.
经济增长只是居民收入增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并非每个国家的居民收入都能实现与国民经济协调增长。本文在对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协调增长国际经验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选取美国、日本、韩国等三个国家,重点分析其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协调增长的经验,并对这些相关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作者认为,从世界经验来看,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劳动者报酬占比,促进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协调增长的主要措施包括:工资集体谈判;制定最低工资法律法规;实行分享制与职工持股计划;推行股票期权计划;政府不断调整财政税收政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本文在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当前我国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增长不协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国民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是根本症结,而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合理又进一步加剧了滞后的程度。从深层次看,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不合理放大了由生产力不平衡、自然资源等客观条件形成的收入差距。经济社会体制如城乡分割管理体制、社会再分配机制等存在的弊端强化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助长了城乡、行业、区域等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6.
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郭金龙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的发展目标,其中有两项指标十分引人关注。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即GDP增速由上年的9%调低到8%;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幅度由6%调高到7%。这一降一升的变化,意味着一种方向性的调整。在整个十二五时期,这两个指标的增幅是一致的,即都确定为8%,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目标要求。经济增长速度即GDP增速调低1个百分  相似文献   
107.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和对各种优势资源的吸引引发了国内居民的收入分配效应。本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居民民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有很显的相关性。它通过产业链条、外资部门的溢出效应、资金吸引和带动贸易来影响外资部门与非外资部门、外商投资活跃与稀少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造成了地区间,尤其是东、西部地区间,和全国的收入差距扩大。  相似文献   
108.
民营经济: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作昌 《当代财经》2003,(1):112-114
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消费需求不足、通货紧缩长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低收入居民的即期消费受收入低、经济负担重的限制。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于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   
109.
本文从东西部发展差距及其与国民经济互动关系的分析中,认为适度的差距及其形成的发展势差,不仅有利于后发优势效应的发挥,还有利于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笔者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国际大环境和时代特征的大背景下来研究,通过考察西部县份存在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明确指出:西部县域经济必须在发展的势差中突出后发优势,寻求比较优势,构建适宜于西部县域的特色经济体系。文章还特别强调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优良的环境,并结合笔者曾工作过的西部县份(腾冲县)在创造发展环境方面的实践,提出构建县域经济必须坚持四条原则,至少要构建六大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10.
国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是近来的一个热门话题。政府也承认事实的存在,并把解决国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很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纷纷发表高见,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思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