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7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1.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网络视频如日中天发展的同时,视频网站应运而生,并逐渐壮大。但纵观各大视频网站,真正能够盈利的网站很少.为此,以迅雷看看为例,从其盈利方式开始分析,逐步探究其现有的优势及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从而探索出视频网站的一般规律,能为视频网站盈利模式的改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兆阳 《商》2014,(39):215-215
常回家看看”入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传统来看,本来儿女们看望老人这种精神赡养是道德调整的范围,可是被强制进入到了法律当中,成为法律调整的范围,这一举动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人都是自利、理性的,当立法者在决定规则,创立规则思维时,必须考虑现实的人性倾向。  相似文献   
13.
田晓剑 《乡镇论坛》2013,(30):47-47
多年前,一曲《常回家看看》.风行祖国大江南北。这首歌唱出了儿女的心声.唱出了老人的愿望。说句实在话.经常回家看望老人.与父母唠唠嗑.是表达孝意的基本方式.是为人儿女的精神赡养.也是朴素而必需的人之常情。  相似文献   
14.
百善孝为先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春晚一首《常回家看看》唱红了大江南北,不知打湿了多少观众的眼睛。震撼了多少游子的心灵,道出了多少天下父母的心里话。一首歌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因为这首歌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世间最普遍的真挚情感,回应着人民群众对传统美德的呼唤。  相似文献   
15.
听闻"常回家看看"要写入法律,内心不禁很苦涩。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说实话,谁不想"常回家看看",常伴父母身边享受天伦之乐,可是现实并不允许。  相似文献   
16.
17.
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冲突,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老年人为了得到精神慰藉试图通过诉讼以实现自己的诉讼请求,但是胜诉判决却难以被青年人执行。研究其原因是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在精神上的需要被赡养的义务与社会分工中青年人作为社会劳动者主体之间存在矛盾,具体表现为现实生活中为了就业、住房等产生的压力在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产生的冲突。这种冲突受青年人的就业、住房等以及社会环境、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建军 《品牌》2011,(7):133
不久前,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基本完成,据报道,该法此次修正草案增加了“精神慰藉”等内容,并将子女“常回家看看”写了进去.那么,由此我们可以引发一系列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何要提出“常回家看看”这一说法,是否应该将“常回家看看”入法,如何做到“常回家看看”,如果不能做到“常回家看看”会有什么法律后果等等.本文主要围绕这些问题浅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常回家看看     
希望获得精神慰藉,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因此,歌曲《常回家看看》才能引起人们经久不衰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王婷  姜宇坤 《商》2015,(3):198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改后新增第十八条: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这一入法行为引发了对于法律引入这样伦理色彩浓厚的条款是否合适的思考,本文通过分析该新增条款,并通过列举审视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和法律精华,汲取古人思想之精华,对于道德入法合理性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