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8篇
经济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贸易经济   7篇
农业经济   11篇
经济概况   13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中小企业》2006,(4):50-50
从1994年第一次接入国际互联网到现在,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发展迎来了2006年这个“本命年”。今天,人们打开电脑登录互联网的工作生活习惯已经变得像喝茶一样简单。借助网络的力量,上班时,人们可以方便地获悉业界动态,寻找最合适的合作伙伴;下班时,人们则可以轻松地浏览小说,观赏电影,甚至购买出产于遥远北欧的精美银器。便利的工作手段,轻松的生活方式,在人们的喜好列表上多了“上网”这一项。就如同身处现实社会一样,上网必须拥有特定的“网络身份证”——IP地址。一台性能再出色的电脑,没有了IP地址,就等于被互联网拒之门外。随着互联网…  相似文献   
22.
《信息产业报道》2003,(7):10-11
综合媒体消息 孙志刚被故意伤害致死案,日前经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12名罪犯于6月9日被一审判决,孙志刚案涉及的6名渎职犯罪人员也于同日由广州市天河区和白云区人民法院分别作出一审判决。 法院根据查明的事实和被告人的罪责,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判处被告人乔燕琴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被告人李海婴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钟辽国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其他被告人被分别判处3——15年有期徒刑。 孙志刚被故意伤害致死案涉及的原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  相似文献   
23.
地方快报     
北京鼓励医生个体行医;四川地震博物馆投资估算23亿引争议;山西临汾市委书记人选会是谁;广东拟废除暂住证推行居住证;贵州64人因7年前输血事故感染丙肝。  相似文献   
24.
25.
在中国城乡的进化史上,二元对立的矛盾呈尖锐化、扩大化、剧烈化之势,但又纠结不已,混杂共生,迅猛迁变。它们包括:城市/乡村;工业/农业;水泥/耕地;进城/留守;暂住证/祖籍;回迁房/宅基地;消费主义/谋生主义;全球化/空巢化;出国大军/进城大军;市民阶层/农民工阶层;新经济/集贸市场经济;磁悬浮/村村通公路;英语/方言;第三产业/养殖大王;  相似文献   
26.
地方快报     
《中国经济快讯》2009,(13):12-12
北京鼓励医生个体行医;四川地震博物馆投资估算23亿引争议;山西临汾市委书记人选会是谁;广东拟废除暂住证推行居住证;贵州64人因7年前输血事故感染丙肝。  相似文献   
27.
新市民的社会融入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青 《江南论坛》2005,(5):12-13
一、新市民概念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新市民”是这几年出现的新概念,它指的是,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离开原来的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居住地变成城市,开始从事非农产业的那些居民。他们的特征是:没有城市户口,而是以“暂住证”等作为在城市居住、生活的凭证;多数来自农村或经济不发达地区;在身份、地位、价值观、  相似文献   
28.
“暂住证”折射法治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法律困境,恐怕远不是一个法治精神不强,或者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需要叩问一下的是:这种法律体系本身是否存在问题?不妨从暂住证说起  相似文献   
29.
编辑同志:我听在浙江务工的姐姐说,浙江省现在已取消了暂住证,改发居住证。我务工的城市离浙江不远,但还使用暂住证,这是为什么?读者吴冰吴冰读者:据了解,公安部已经上报国务院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即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以  相似文献   
30.
李毅 《中国市场》2007,(20):22-22
2007年4月9日,公安部召开户籍改革会议,在全国推出十二个省市作为户籍改革的试点,并表示将放宽北京、上海的户籍政策。一时间,曾经喧嚣热议的“户改”再次成为人们生活中倍受关注的话题。诚然,关于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改变、农民工享受国民待遇的重要性,已毋须太多讨论。但值得思考的是,取消城乡户口差别之后,各种福利配套措施能否跟上?如果改革仅限于形式公平的话,它对于城市中的“庄稼人”又有多大意义?如果得不到明确的“利益”,又给不了真正的“公平”,那么改革本身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相反透支了人们对户改的期许,这样的户改,是“大礼”还是“毒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