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27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412篇 |
工业经济 | 360篇 |
计划管理 | 1258篇 |
经济学 | 776篇 |
综合类 | 292篇 |
运输经济 | 72篇 |
旅游经济 | 23篇 |
贸易经济 | 980篇 |
农业经济 | 405篇 |
经济概况 | 848篇 |
信息产业经济 | 18篇 |
邮电经济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76篇 |
2022年 | 87篇 |
2021年 | 95篇 |
2020年 | 68篇 |
2019年 | 81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66篇 |
2016年 | 87篇 |
2015年 | 163篇 |
2014年 | 406篇 |
2013年 | 314篇 |
2012年 | 358篇 |
2011年 | 433篇 |
2010年 | 436篇 |
2009年 | 374篇 |
2008年 | 495篇 |
2007年 | 428篇 |
2006年 | 293篇 |
2005年 | 387篇 |
2004年 | 185篇 |
2003年 | 179篇 |
2002年 | 93篇 |
2001年 | 99篇 |
2000年 | 76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122.
123.
陈小洪 《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05,(20):30-34
进行国有企业改制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提高企业效率和活力的要求。国有企业改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改变企业形态和改变企业股权结构。改变企业形态指企业法律性质的变化,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改变国有企业资本组织关系、治理结构,如将由《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规范的国有企业改变为按《公司法》规范的独资公司;将有限责任公司变为股份公司等。改变企业股权结构即引入新股东或改变企业股权比例,包括出售部分或全部国有股权。股权结构变化的另一含义是可以安排股东权利不尽相同的股东,如黄金股股东、优先股股东等。企业法律性质的变化有时是企业股权变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4.
125.
谢宝琎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29)
系统总结了目前对于多功能长效命路面的研究动态,提出了控制路面变形破坏的控制技术一应力吸收层技术,并对应力吸收层防裂机理就行详细阐述.同时对工程中提出了应力吸收层设置要求. 相似文献
126.
王冬梅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3)
一、冻害防治冻胀对渠道衬砌危害很大,轻则每年维修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重则影响安全过水,甚至使渠道报废。根据观察,渠道冻胀破坏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形式:1、衬砌面开裂后表面尚平,裂缝两边砌体不错位,缝宽一般在1厘米以下,在冻土消融后大都能闭合;2、衬砌面鼓胀,裂缝较宽,衬砌面有折角,严重的在缝两侧可有错位,变形在消融后不能完成复原;3、严重变为和滑塌,衬砌面在较大范围内折裂,折角很大,其中一、二排几乎成直立,上一排支平成座椅状,上部衬砌失去支持,在春季消融时往往发生大片滑塌,此时在土体内可产生深宽裂缝。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渠道破坏过程说明,以上几种形式并非不变的,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冻胀可由轻发展到重,以至最后破坏。 相似文献
127.
周洪谱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31)
结合工程实际,对桥面沥清混凝土路面铺装层破损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针对破损原因介绍了高等级公路桥面铺装层破坏处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8.
城市市政道路和普通公路在承受车辆荷载作用的频率以及设计使用要求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主要针对城市沥青混凝土路面经常出现的各种早期破坏现象进行归类总结和简要原因分析,初步探讨应对措施和改进办法,以达到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建设投资效能的目的。针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破坏的成因,从设计和施工方面阐述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破坏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9.
13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建筑的规模不断增加,建筑的数目不断增多,这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面临这样的挑战,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就必须创新设计理念,充分了解当代人对建筑的追求,比如舒适度、艺术美、生态环保等,从而设计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建筑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