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322篇 |
免费 | 699篇 |
国内免费 | 435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19567篇 |
工业经济 | 7348篇 |
计划管理 | 36474篇 |
经济学 | 21008篇 |
综合类 | 9577篇 |
运输经济 | 2090篇 |
旅游经济 | 301篇 |
贸易经济 | 25932篇 |
农业经济 | 10244篇 |
经济概况 | 28607篇 |
信息产业经济 | 339篇 |
邮电经济 | 9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2篇 |
2023年 | 1089篇 |
2022年 | 1343篇 |
2021年 | 2090篇 |
2020年 | 1844篇 |
2019年 | 1754篇 |
2018年 | 729篇 |
2017年 | 1638篇 |
2016年 | 2191篇 |
2015年 | 3641篇 |
2014年 | 10127篇 |
2013年 | 9301篇 |
2012年 | 11685篇 |
2011年 | 13500篇 |
2010年 | 12419篇 |
2009年 | 12552篇 |
2008年 | 14361篇 |
2007年 | 12968篇 |
2006年 | 11581篇 |
2005年 | 10907篇 |
2004年 | 5735篇 |
2003年 | 5938篇 |
2002年 | 4375篇 |
2001年 | 3231篇 |
2000年 | 2572篇 |
1999年 | 849篇 |
1998年 | 621篇 |
1997年 | 509篇 |
1996年 | 402篇 |
1995年 | 383篇 |
1994年 | 303篇 |
1993年 | 183篇 |
1992年 | 138篇 |
1991年 | 322篇 |
1990年 | 205篇 |
1989年 | 164篇 |
1988年 | 74篇 |
1987年 | 73篇 |
1986年 | 63篇 |
1985年 | 49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19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全国政治经济学研讨会于2006年5月21日至23日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高校及党校系列的专家学者12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围绕“九五”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成效、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转变的原因、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2.
新形势下,高校院(系)党总支书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确保政治方向、力促改革发展、支持行政工作、参与教学领导、坚持廉洁奉献和服务关心师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3.
中国社会的阶层从已发布的中国社会十大结构阶层可以看到,中国的社会阶层与欧美国家有非常大的差异,这是由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在中国的社会阶层中,排第一位的是国家和社会管理阶层,第二位是经理人阶层,第三位是私营企业 相似文献
114.
115.
张金峰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30(6):27-29
利用调查数据重点考察了社会养老保险新政的实际运行效果,指出了目前存在职工参保意愿不强烈、政策有效性尚不明显、对制度长期建设缺乏信心等现实问题,以期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完善提供理论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6.
117.
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新形势、新环境下的金融工作提供了新视角、新视野和新的方法论,要以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来审视和谐金融,指导金融工作的全局,构建和谐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18.
祝嘉蔚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201-203
目前"钟南山"相关发布已经成为某种权威,在深度媒介化的今天专家媒介形象如何取得公共信任以及网络媒介赋权下的专家社会信任机制如何建构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理论与新闻内容文本的融合分析,剖析专家通过媒介赋权建构、修复及重组社会信任的内部机理,使官方媒体在重大卫生事件突发之时,能够快速构建可信赖的专家形象,使专家高效介入回应群众关切,阻止负面舆情与消极情绪蔓延。在后疫情时期,即使走出了特定情境,专家的媒介形象建构还应该继续。专家作为媒介赋权的主体还应继续向社会各个职能群体渗透。 相似文献
119.
基于动态能力的视角,结合企业应对风险所采取的举措特性,应用组态思维,使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定性比较分析(QCA)两种新兴方法,整合动态能力层面与组织举措层面的6个前因条件,探讨了影响企业供应链韧性构建的多重并发因素与因果复杂机制。研究表明:单个动态能力因素或组织举措因素并不构成高供应链韧性产生的必要条件,需在联动作用中互相匹配、共同作用韧性构建;两条路径可以产生高供应链韧性,即行为主导型、能力行为协同型两条路径,不同路径代表着供应链韧性构建机制的多重实现方式,动态能力与组织举措的交互影响模式是企业实现高供应链韧性的最佳选择;产生非高供应链韧性的模式有两类,且与导致高供应链韧性的两类模式并不相互对立。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