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2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17篇 |
工业经济 | 11篇 |
计划管理 | 42篇 |
经济学 | 15篇 |
综合类 | 2篇 |
运输经济 | 6篇 |
旅游经济 | 3篇 |
贸易经济 | 44篇 |
农业经济 | 4篇 |
经济概况 | 22篇 |
信息产业经济 | 5篇 |
邮电经济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谈起北京珠宝圈,西四的羊肉胡同是不可或缺的地方——绿树浓荫,青灰色砖墙,和斑驳的红漆木门,一条在北京老城区再普通不过的胡同,却见证了中国北方地区珠宝行业的变化与发展。“羊肉胡同”这个从名字上和黄金珠宝丝毫没有关系的地名,曾因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中期,逐渐云集近百家珠宝商户而闻名全国,成为北京黄金珠宝行业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92.
著名文学家李健吾说:"繁华平广的前门大街就从正阳门开始,笔直向南,好像通到中国的心脏。"前门大街是最能代表老北京特色的地区之一。如今前门大街经过一年多的修缮开街了,老字号依然,国内外名 相似文献
93.
胡同与四合院
如果说胡同是老北京的毛细血管,四合院就是老北京的细胞。北京的魅力不仅来自那些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更来自草根阶层栖息的胡同区,来自原生态的京味儿。 相似文献
94.
95.
位于北京东城的南锣鼓巷,历经元明清三代。穿越近800百年时空,她是元大都的同龄人,古城民居的活化石,城市历史的活档案……。随着现代创意产业、文化酒吧等时尚元素的融入,古老街巷尘封的历史文明,一夜间成为国际众多媒体热门推荐.并受到国内外游人“热捧”的“京城新名胜”和“文化休闲新驿站”。北京奥运会使南锣鼓巷商业的发展达到巅峰,世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在享受休闲中感受中国文化、皇城文化、胡同文化,国际各界名流政要也慕名而来。小小的胡同已经成为对外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 相似文献
96.
97.
98.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势如破竹。如果中国当代艺术存在根基的话,其在商业上的迅速崛起以及官方对它暧昧的宽容则造就了这个根基的易渗漏和不稳固。扫视今日中国的艺术空间和艺术机构会让人看到一个当代中国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有着极大的要建立制度化,专业化,教育化系统的野心。这些系统将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可以与其世界邻居并驾齐驱,然而这样便忽略了对这些结构的长期基础建设。此外,近来在商业上的迅速成功以及市场的主导地位不仅危害了上述系统也阻止了那些更富于冒险精神的艺术实验和讨论模式的出现。如果798和草场地已经变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与文化产业新近发展的同义语,那么 相似文献
99.
《中国商贸: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2011,(7):112-115
在北京游“海”,很多旅游的人们酋提荷花市场,而更多的北京人由于生活在钟鼓楼周围的老胡同里,穿街走巷漫步至北岸似乎更为惬意。鼓楼东大街除知名的南锣鼓巷和星形形色色的特色小铺外,不可错过的便是钟鼓楼下及顺沿鼓楼东、西大街北展的几条悠悠胡同了,好一片百姓人家,夫树成荫,灰瓦窄巷,一辆辆人力三轮带你走进北京胡同游,听蹬车师傅说说北京的土话,讲讲胡同的来历,感受那些深邃院落里的生活,穿梭在巷王里体味一份历史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0.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缝隙地带,他们的面积大小不足以承担一个居住区的建设,但是对于一个围和的建筑群落的建设还是够用的,在这些城市发展的缝隙中通过围和空间的方式使其独立于城市喧嚣的环境之中,形成一个类四合院的独立的居住空间,通过中央的绿化景观组织整个袖珍小区的环境和交往空间,给人们营造一个相对宁静和熟悉的封闭环境,这些聚居地以补丁的形式点缀在城市缝隙间,居住区内部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日用品商店或者小型幼儿园等公共设施,而身处市区的地理优势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利用城市原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减少居住建设的投入,当城市缝隙被这种大量的袖珍小区拼贴而成时,城市这个聚居地就由这样一个个相对封闭独立的"袖珍小区"组成,而袖珍小区内通过中国造园的传统手法,将人造自然很好的融入住所之中,一方面避免了人们为了追求优美环境而大量开发土地造成的城市蔓延,另一方面符合中国传统聚居文化的精神要求:外雄内秀俗信祥瑞(内即遁世,外则出世的儒道平衡),同时这种半围和的小空间尺度更为亲切,也易于让人熟悉,而熟悉的环境往往是人们公共交往活动是否密切的关键。在城市生活中,我们并不需要大片的旷野,巨型的花园,只要有那么一片独立存在于城市喧嚣之中的净土供心灵休憩就可以,这种从中国古代就开始延续的"小隐于市"的入世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对理想聚居地的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