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14.
在中国从古典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必须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认同。胡适也处在这样的状况中。对于胡适而言,古典帝国时代的中国文化,始终是他要表达忠诚和倾慕的对象。但在文化意义上的“祖国”与政治上正在建构之中的现代“中国”之间,胡适的国家认同出现了相当程度的紊乱。对于祖国的传统文化,胡适一直是尊重和自豪的。但对于建构中的现代“中国”这一政治实体,由于没有坐实在他所理想的宪政民主平台上,因此他的认同态度是复杂的:对于20世纪中国建构的两个政党国家而言,胡适均不太认同,但对两者的具体认同态度又有明显差异。而在中国与美国的国家建构与认同差别的体认上,胡适确定了自己国家认同的典范形式——宪政民主国家,并期待中国的国家建构能够落定在这样的国家平台上。 相似文献
15.
作为思想风气的背景正如我们已经在陈独秀激进的文章中读到的那样,在涉及西方的政治、经济、哲学、科学、伦理以及其他学科的引进与学习中,作为赛先生的科学构成了改变中国的两个重要力量——另一个是作为德先生的民主——中的一个,关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青年树立自信心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个时候,尽管没有出现专业的艺术批评家和理论家,但是,我们可以将20世纪20年代知识界关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以科学为中心展开的争论以及持续的影响看成是20世纪 相似文献
16.
17.
18.
<正>设立"科发基金"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胡适与梅贻琦是台湾科技界两大领军人物,共同主持岛内科学发展策略。由于他们二人私交至笃,在台湾科技事业初创时期,无论筹划、协调、实施、检讨、改进等有关事宜,始终互相尊重,使台湾科学发展规划主管部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1960年以后,梅贻琦身体常感不适,先后数次住院疗养。1961年3月辞去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一职,由 相似文献
20.
一蔡元培先生出生于1868年1月11日,至1936年1月11日,按当时还广为流行的以虚岁计,则已届七十岁了。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蔡先生的一些好朋友和学生想给他老人家做七十大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