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2篇
计划管理   11篇
经济学   21篇
综合类   4篇
贸易经济   6篇
农业经济   10篇
经济概况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今年,是费孝通先生诞辰100周年,可以预见,怀念费老学习费老将会成为2010年的主题之一:当一个时代特别怀念一种精神的时候,人们就会把心中普遍的现实期盼寄托在某个远行者身上。人类发展的轨迹毫无例外地印证了这样的真理——唯有历史可以烛照一切,唯有精神可以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22.
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标志。从县域层面上来说,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更是实现城乡一体、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的最佳模式。早在1898年,英国建筑规划师埃比尼泽·霍华德就提出了"小城镇"概念。1982年,费孝通教授主持了我国的小城镇研究,他从家乡吴  相似文献   
23.
杨然 《中国西部》2013,(11):92-101
如同萨满,来自远古的古羌释比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把羌族称为"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自大禹治水,夏禹而来在历史衍化过程中,古羌族人,迁徙的脚步自甘肃天水而下,依岷江河谷穿行,最远延伸至了长江中下游。沿途同各区域土著民结合繁衍,大象无形般,将自己的民族性消化到了其他民族之中。我们足以认为汉族人是流淌着古羌族的血液的。古羌民族,因其自居高贵,村落坐于山巅,高  相似文献   
24.
25.
费孝通是享誉世界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从事社会人类学研究60多年,以中国农民、农业和农村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代表作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小城镇大问题》等。  相似文献   
26.
孙平 《开放时代》2005,1(4):32-41
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鼻祖,他在晚年回忆及"补课"中重点介绍了派克先生,费先生认为派克是他从事社会学的学术源头.派克是美国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中国早期的社会学、人类学受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影响很大,其主要原因是派克来华进行讲学,他将美国社会学理论传入了中国.派克的理论对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7.
公元2005年4月24日深夜,95岁的世纪老人、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溘然长逝。费老一生步履遍及祖国山山水水,他走一趟,写一篇,留下了众多的学术和研究成果。2004年秋,身体欠佳的费老,为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乡村考察报告”丛书编就了《志在富民》一书。本书辑录了费孝通1981~2003年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的主要研究报告,这是费孝通生前“清仓盘点”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书的内涵以“志在富民”为主题,凸现了费孝通一生不懈地探寻中国农民致富道路的意愿和实践。  相似文献   
28.
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的理论比较和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镇发展引起人们重视开始于费孝通先生的研究,其研究掀起了一场“小城镇、大问题”的讨论,20世纪末国家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号召,与此同时,社会学界、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以及其他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小城镇发展进行了广泛研究。  相似文献   
29.
晓枫 《企业文化》2006,(2):72-73
费孝通解释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不是一捆捆的柴.而是如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澈起圈圈涟漪,离落水点最近的那一圈就是血缘关系.其次的一圈就是姻缘关系.再下面就是地缘关系等等.不断扩大极播开来。这就是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论,很形象地揭示了中国是一个以亲情关系为纽带的圈子社会、熟悉社会。  相似文献   
30.
“和而不同”是“文化自觉”的精义所在。“文化自觉”的目的是维护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承认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是多样性的,有差异的多种文化共存不仅不是全球化的阻碍,反而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动力和安全装置。因此,构建一个“超越常规的理念”,即各种文化之间互相理解、合作兼容的人类认知和制度架构十分必要。对费孝通学术历程和方法论的文献梳理表明,中国古代的“和而不同”智慧和西方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等都可以对此发挥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