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9篇
工业经济   5篇
计划管理   36篇
经济学   14篇
综合类   7篇
贸易经济   11篇
农业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67篇
信息产业经济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韩军 《时代经贸》2014,(6):299-299,302
科学巨匠钱学森老人临终前曾追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我国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推进人才强国的今天,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关键在于通过高校的。去行政化”改革,实现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独立自主性。但“去行政化”改革必须同时结合高校师德建设。在高校办学自主性提升和对教学科研资源的真正掌控后,只有通过长期的师德建设,提升大学教师的道德情操、学术品格,才能重树“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学精神,进行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培养具有敏锐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科学的创新特神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92.
二十多年前,中国科技泰斗钱学森曾满怀期待预言:西部中国十六亿亩的沙漠戈壁将会为共和国生长出几十亿财富。中国学术界将其称之为“钱氏沙产业理论。而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的莱斯特·R·布朗博士却发出了下面的咒语:中国正在输掉沙漠化的战争。  相似文献   
93.
《秘书工作》2009,(9):32-33
高层动态 8月6日,温家宝先后登门看望了60年来为我国科技、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朱光亚、何泽慧、钱学森、王大珩和胡亚美,向他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相似文献   
94.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人能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成功发射“两弹一星”,一直令外国人很困惑。  相似文献   
95.
随着高考录取率的逐渐升高,越来越高比例的学生进入了高等学校接受教育。高等教育也将影响越来越高比例的学生的人生。近年来,中国高等学校"就业教育"的定位,造成了当下大学生在学业和做人方面双重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人的工具性被不断强化和延伸,严重湮没了人的主体性特征。抽样调查的数据也印证了这种倾向。  相似文献   
96.
钱伟长同志的逝世,成为了三钱绝响。钱三强同志在18年前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钱学森同志不久前也逝世了,到现在钱伟长同志也驾鹤西去……从今以后,中国科学界的三钱声音再也听不到了。  相似文献   
97.
科学巨星、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10月31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巨星陨落,划过天际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钱老的离去带给国人无尽的哀思,而他的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却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98.
人民爱戴崇敬的大科学家钱学森的仙逝,引发社会怀念热潮,也引起我回忆钱老关注地理科学的往事.钱老不仅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也是中国系统科学的倡导者和现代地理科学的推动者.早在1983年他开始以系统科学观来探讨地理环境问题.1986年他提出地理科学概念,并将其列为全国十大科技部门之一.1991年4月6日他应邀参加中国地理学会召开的地理科学讨论会,并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开头就说:同志们,今天在坐诸位是来参加'地理科学'讨论会的.  相似文献   
99.
据报道,钱学森向来看望他的温总理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当然,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对此,温总理表示极大的“焦虑”,这是因为我国的“思想土壤”和“学术土壤”往往有利于“侏儒”而不利于“巨人”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0.
高校是杰出人才的培育基地,而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是一直以来备受困扰的问题,也是钱学森的无奈感慨.本文从高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试图分析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综合高校管理者和学生个体两个方面,寻求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以期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育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