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7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217篇
工业经济   149篇
计划管理   302篇
经济学   859篇
综合类   207篇
运输经济   10篇
旅游经济   26篇
贸易经济   363篇
农业经济   71篇
经济概况   5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Economic theory considers physical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property rights as key determinants of the organization of an industry. Yet, we frequently observe coexisting governance modes within industries and firms, even when the transaction attributes of a commodity are homogenous. We test whether risk and time preferences, price expectations, and trust in supply chain types can explain variations and coexistence in governance. Specifically, we experimentally elicit economic preferences of forest managers in the Swiss wood sector. We find that all behavioral dimensions are related to the choice of sales channel. Most importantly, trust and expectations are key determinants in transferring property rights, while risk aversion, patience,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explain the existence of plural forms at the firm level.  相似文献   
52.
产业转移不仅是一种典型的经济行为,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遵循经济学逻辑,当不同区域间的生产要素价格差距较大时,受市场信号指挥的企业就会自发采取适应性行为——向要素成本较低的区域进行梯度转移。现实中,尽管我国区域间的要素价格差距悬殊,但产业转移步伐远远落后于预期。从新经济社会学视角论证这种"经济悖论",发现嵌入本地的生产性、服务性、制度性、社会性网络制约着企业的异地转移行为,进一步提出产业转移是企业社会关系网络和协力合作网络"脱嵌-再嵌入"的过程,并以江苏省南北挂钩共建产业园区为例,验证了两地政府通力合作有利于降低"脱嵌"对企业异地生产的冲击,并能够帮助企业"再嵌入"异地社会关系网络和协力合作网络,从而有力地解释了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需要政府介入的新经济社会学逻辑。  相似文献   
53.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simple dynamic model to examine the breakout from a Malthusian economy to a modern growth regime. It identifies several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fastest rate at which the population can grow without engendering declining living standards. We then apply the framework to Britain and find a dramatic increase in sustainable population growth at the time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ell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levels of income growth. The main contributions to the British breakout were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s and structural change away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hile coal, capital, and trade played a minor role. In addition to solidifying the link betwee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rising living standards, this research reconciles the gradualist and limited Crafts–Harley view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ith a dramatic and rapid change in Britain’s macroeconomic character.  相似文献   
5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制定规划的基本作用与思路为“研判未来趋势,提出发展愿景,规划政府任务”,对市场进行“负面清单管理”,对政府进行“正面清单约束”。政府应提高治理能力,努力把自己该做的事做足、做好,少搞产业政策,减少对市场干预,做真正体现小政府、大市场、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划。  相似文献   
55.
This article extends earlier efforts at redating the US industrial cycles for the prewar period (1890–1938) using the methodologies proposed by Bry and Boschan (1971) and Hamilton (1989) and based on the monthly industrial production index constructed by Miron and Romer (1990) and modified by Romer (1994). The alternative chronology detects 90% of the peaks and troughs identified by the NBER and Romer (1994), but the new dates are consistently dated earlier for more than 50% of them, especially as regards the NBER troughs. The new dates affect the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duration of recessions and expansions in both pre-WWI and interwar eras. Whereas the NBER reference dates show an increase in average duration of the expansions between the pre-WWI and interwar periods, the new dates show evidence of shortened length of expansions. However, the new dates confirm the traditional finding that contractions lasted longer in the post-war period than during the pre-war period.  相似文献   
56.
东盟市场已经成为广西工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广西著名工业品牌、一般工业品牌、新创工业品牌在品牌知名度、产品质量、技术先进性、国际经营人才和经验等方面有较大差异,这些品牌所在企业在开拓东盟市场时"创建品牌"、"推广品牌"、"亮响品牌"、"伸展品牌"的路径和过程就不同,采取"单独开拓"、或"与文化产业联姻开拓"、或"与国内外品牌联姻开拓"的方式也有别,应针对不同品牌特性,采取不同的路径和对策,进一步拓展东盟市场,促进广西工业品在东盟市场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7.
通过对2000—2012年咸阳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期间,对咸阳市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最大的是第二产业,产业每增长1%会引起GDP增长0.524%,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明显高于全省整体水平,第一产业稍低于全省水平,第三产业则明显低于全省水平。未来在继续壮大第二产业的同时,更应该深挖咸阳自身的资源优势,抓住大西安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58.
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发展,东莞市已经成长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城市。城市在不断地发展,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东莞市的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与改革开放初期时的状态有明显不同。本文通过分析该市2005-2012年间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数据及相关性,进一步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依此提出如何优化东莞市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59.
杨曦宇 《特区经济》2014,(11):225-227
分析了产业升级与技术技能升级关系,产业升级进程中企业一线员工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如何促进职业技术技能的学习提升。  相似文献   
60.
本文以商务部认定的湖南、江西省四个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为样本,对比分析要素禀赋、政策支持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异同及其影响,在总结归纳各自承接模式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品园区+核心企业+直接融资+金融助推"的较优模式,认为政策支持是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直接因素;要素禀赋的影响力有弱化趋势;金融资源配置是影响承接力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对待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转移企业,承接的工作重点应各有侧重.因此,承接产业转移要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方向一致.注重与本地的产业互补相结合,并需要金融部门的主动参与和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