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6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4篇
财政金融   277篇
工业经济   66篇
计划管理   327篇
经济学   825篇
综合类   216篇
运输经济   10篇
旅游经济   20篇
贸易经济   344篇
农业经济   66篇
经济概况   4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4年   6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西部装备制造业作为军民融合产业的重要产业形态,其转型升级直接影响军民融合产业的深度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与制造业相伴而生的产业,其产业空间集聚对促进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作用日益显著。从产业空间集聚视角,以西部装备制造业为例,基于2003—2014年西部1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空间相关性显著,西部军民融合产业的生产效率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依赖性;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③外商直接投资、国家资本占比、信息化水平正向影响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引导西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可以作为促进西部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与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902.
研究原制造商和第三方再制造商知识产权共享路径,协调双方知识产权关系,推动再制造产业有序快速发展。从经济和法律两个角度研究废旧产品中含有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理顺原制造商和再制造商的知识产权关系;构建原制造商对再制造商进行知识产权许可的博弈模型,研究如何促进原制造商同意对再制造商进行知识产权许可和吸引再制造商从事再制造行为;构建再制造商向原制造商缴纳知识产权使用费的博弈模型,研究如何促进再制造商同意向原制造商缴纳知识产权使用费。最后,提出了原制造商和再制造商之间的知识产权共享路径,制定了动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原则,为双方实现正向协同效应提供指导,推动再制造产业有序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03.
再生资源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资源产业具有“双重”环境外部性特点,且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集聚发展业态,再生资源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污染的关系备受关注。以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切入点,利用我国25个省份再生资源产业面板数据,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实证分析我国总体以及东、中、西部3个区域再生资源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再生资源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总体呈现“非标准倒U型”关系,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化发展总体上加剧环境污染;我国东、中、西部再生资源产业处于不同产业集聚发展阶段,产生差异性环境污染效应。在此基础上,从差异化配套政策、环境规制、市场环境和回收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再生资源产业生态化集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04.
基于2009-2015年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对中部六省产学研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利用灰色关联度探究中部六省产学研创新效率对省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河南、安徽和湖南地区产学研三大主体创新效率均得到提升,湖北、江西和山西三大主体创新效率并未全部得到提升。山西、安徽和湖北企业的创新效率对省域创新的影响大,属于企业主导型;湖南高校的创新效率对省域创新的影响大,属于高校主导型,河南和江西科研机构的创新效率对省域创新的影响大,属于科研机构主导型。此外,中部六省三大主体创新效率变动性和主导型之间存在不一致情形。研究结果有助于中部六省制定相应对策,促进产学研创新效率提升,进而推动省域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05.
研发投资的高回报吸引着制造企业扩大投资规模,而研发投资的高风险又进一步强化了制造企业融资约束。产融结合是否既能够缓解融资约束调节制造业企业研发投资不足、又能约束投资惯性调节其投资过度呢?以2007—2016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发现,产融结合对制造企业研发投资具有缓解研发投资不足、加重研发投资过度的单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产融结合有效缓解研发投资不足、加重研发投资过度的机理,并对如何利用产融结合增强制造企业有效投资提出相关对策建议。〖JP〗  相似文献   
906.
协同创新环境因素是影响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采用京津冀高技术产业1995-2015年的追踪数据,运用三阶段DEA-Windows模型,对京津冀高技术产业R&D活动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突出协同创新的环境因素,既剥离了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对创新效率的干扰,又考虑了京津冀创新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外部环境因素与随机噪声对京津冀高技术产业R&D活动投入产出效率均有显著影响,利用SFA回归法对环境因素和随机噪声进行剔除性分析是合理的。其中,技术获取结构、区域经济关联度、区域贸易依存度、科技型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区域比较劳动生产率对R&D经费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冗余均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对R&D人员全时当量的影响则是多元的。剔除环境和随机干扰后,北京和天津的R&D活动投入产出效率有所降低,而河北的效率值有所提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07.
长江经济带作为“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地理意义上的国内区域,涉及省(市)的产业梯度转移与产业转入地的产业承接活动频繁。但长期单向产业“高-低”转移使得区内省份间的产业趋同性严重,产业资源利用效率结构性失衡。借鉴距离协调度模型对效率模型进行合理改进,通过分析2006-2015年经济带内的面板数据,测算出区内各省(直辖市)产业承接效率,并探讨区域产业整体承接效率值与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进而分别以二、三产业增加值作为经济增长因变量考察门槛值变动状况。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内各省(直辖市)产业承接效率整体不高,各省产业承接效率与自身经济发展不存在线性关系,总体呈现出衰退趋势。以二、三产业增加值为因变量的产业转移效率测算结果则表现出在各自阈值内分别加速转移和减速转移现象,即区内第二产业承接效率总体趋缓,第三产业承接效率总体加速。相对来说,两个直辖市的产业内生性较显著。  相似文献   
908.
从企业标准到产业集群标准是实现技术标准推广和扩散的关键一步,集群企业间同质化竞争对集群企业的新技术标准采纳有何影响十分值得研究。在考虑旧技术标准网络外部性、新技术标准优越性、新标准许可费、集群企业兼容策略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集群内同质化竞争对企业采纳新技术标准意愿的影响。通过数理模型和实证分析发现:在不同情景下,集群企业间的同质化竞争对新技术标准采纳存在截然相反的影响,但总体来说集群企业间的同质化竞争降低了新技术标准采纳意愿;除此之外,集群企业间竞争还作为调节变量,调节了旧技术标准网络外部性、新技术标准优越性、新技术标准许可费与新技术标准采纳意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09.
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趋势日渐明显,且逐渐呈现复杂性融合,因此研究二者复杂性融合影响因素对于促进两个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从价值链分解及整合角度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过程进行分析,在概括归纳两个产业融合基本形式的基础上,解析网式融合内涵及其存在形式,提出网式融合影响因素,并选取网式融合影响因素测量指标,根据理论研究假设,采用调查问卷法收集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网式融合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两个产业网式融合影响因素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匹配性、创新驱动、网络能力,且其影响强度和方向各不相同。最后,提出促进两个产业网式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910.
高耗能产业在长江经济带工业体系中占据较大比重,采用产业集聚指数评估长江经济带高耗能产业集聚水平,采用计量分析方法验证长江经济带高耗能产业集聚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高耗能产业整体集聚趋势明显,各细分行业集聚趋势存在差异;高耗能产业动态集聚水平的省际差异变化趋势尚不明显;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与高耗能产业动态集聚水平呈正向相关关系,环境规制、财政政策对高耗能产业动态集聚水平有负向抑制作用。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耗能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应重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严控产业污染转移、加强绿色制造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