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7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94篇
财政金融   44篇
工业经济   31篇
计划管理   244篇
经济学   475篇
综合类   351篇
运输经济   3篇
旅游经济   16篇
贸易经济   220篇
农业经济   888篇
经济概况   4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30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山西省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提出了山西省粮食安全及耕地保护研究的基本框架,对山西省耕地资源、粮食需求量和耕地区域生产潜力做了研究,对粮食安全和耕地阀值进行了计算,对粮食和耕地变化提出高、中、低3个方案进行预测后认为:全省2010年耕地应保持在410万hm^2,2020年耕地应保持在420万hm^2。  相似文献   
992.
新阶段辽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阐述了新阶段辽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特点,明确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二是科技含量不高,三是产业化水平不高,四是饲料生产结构不合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加强动物卫生和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强饲料生产、加工和利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杂粮产业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贫困地区杂粮生产粗放,技术落后的现状要求农户合理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杂粮生产技术效率,进而带动当地杂粮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农户收入。[方法]文章基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348户农户的微观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准确评价了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杂粮生产技术效率,并探究环境变量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1)农户总体的杂粮生产技术效率处于低效率水平。技术效率随经营规模增大而增大,杂粮生产存在规模效应。纯技术效率是小规模农户杂粮生产的优势所在。(2)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后,农户杂粮生产的纯技术效率提高,规模效率降低,表明规模效率是制约杂粮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3)在影响技术效率的环境变量中,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先进播种技术和参与技术培训是有利因素,家庭人均纯收入、农业补贴和机械化生产是不利因素。[结论]提高农户杂粮生产技术效率需合理扩大经营规模,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扩大杂粮补贴范围,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延长杂粮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994.
江苏省区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分析江苏省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提出促进江苏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方法]文章选取江苏省13个地级市作为横向比较对象,以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的数据为纵向分析的依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了江苏省各地级市农业竞争力水平;结合空间插值效果图,分析江苏省农业竞争力的时空变化。[结果]江苏省农业竞争力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无锡市、常州市农业竞争力综合得分有所下降;苏北地区农业竞争力高于苏南地区且差距增大,地域分布呈现两极化集聚的态势,逐步形成苏北地区农业优势地带与苏南地区农业弱势地带。农业资源禀赋水平、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农业经营主体状况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影响江苏省农业竞争力的提高。[结论]苏北地区应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大农业发展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地区农业竞争力;苏南地区的首要目标应是确保农业资源量的稳定和质的提升,保证农业竞争力的稳定。  相似文献   
995.
[目的]通过对河北省节水农业的时空分布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以期对绿色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思路。[方法]文章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构建河北省节水农业体系,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通过熵值法计算系统发展指数,综合评价河北省节水农业PSR系统及发展趋势。[结果]节水农业压力中,冀中、冀南地区为河北省节水压力较高的区域,冀东和冀北的节水农业压力相对较小;节水农业状态中,冀南地区的邢台、邯郸、衡水应作为节水农业的优先发展区,冀中地区的保定、沧州属于宜改进区域,冀东和冀北地区则属于节水农业较优状态区;节水农业响应中,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冀中地区属于较高水平,以唐山为中心的冀东地区属于中等水平,其他区域则相对较低。[结论](1)河北省的高水平节水农业PSR系统聚集在以唐山为中心的冀东地区,低值水平区聚集在以邢台为中心的冀南地区。(2)河北省小麦与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地下水超采治理重点区域的冀中和冀南,种植结构调整、突出生态修复功能、推行合理休耕政策是其节水农业主要途径。(3)河北省应根据当前节水农业PSR系统现状因地制宜地的发展节水农业,依托河北农业大学和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平台,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相似文献   
996.
[目的]为清晰识别影响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利用江西省11市47县(区)共1 488份农户的调研数据,从农户劳动力禀赋结构转变和小农生产造成耕地破碎的两大社会现象切入,采用双栏模型将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分为采纳意愿和采纳程度两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以中位数为划分依据,有生态耕种采纳意愿的农户数占样本总数的67.20%,有采纳意愿的农户对10项具体生态耕种行为的平均采纳数为5.323项;(2)家庭总人口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与采纳程度均呈负相关、劳动力人数均呈正相关,兼业程度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程度呈正相关,耕地破碎化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呈负相关;(3)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还受到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比、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享受农业补贴等因素影响。[结论]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一方面应注重农户临时务工平台搭建,拓展相关信息视野以提升生态耕种采纳度;另一方面应规范和推动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降低破碎度。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结合广东省“十三五”时期农用地整理重点工程,揭示广东省农用地整理潜力和分布特征,划分重点区域、布局重点工程并确定建设规模,以期为省域尺度的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布局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运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别对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垦造水田和基塘整治进行潜力分级,利用数据统计和潜力空间分析,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垦造水田和基塘整治的工程布局和规模。结果 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垦造水田的二、三级潜力区占比超过80%,全省大部分县(市、区)的整理潜力规模较小,聚集程度低;基塘整治潜力区全部位于珠三角地区,一级潜力区面积占比达60%,且聚集程度高。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宜布局在惠州市、江门市、肇庆市等14个地级市的16个县(市、区),规模为32.32万hm2;宜于惠州市、江门市、潮州市等9个地级市的20个县(市、区)布局5.99万hm2的垦造水田集中区示范工程;基塘整治和文化提升重点工程宜布局在佛山市和中山市,规模为0.60万hm2结论 在农用地整治潜力和空间分析、重点区域划定等基础上,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垦造水田和基塘整治重点工程空间和规模,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可应用到省级土地整治规划工作中。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基于江苏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方法与结果]通过对江苏统计年鉴(2006~2012)农村居民数据处理,首先采用对比分析法,从收入、支出和消费结构3个方面对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苏北农村发展相对落后,消费结构有待升级。然后,结合苏北农村居民2008~2012年的经济数据,通过消费支出比率核算,得出食品的支出比率基本呈现逐年递减趋势,文教娱乐、家庭设备支出比例基本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表明近年来苏北农村居民消费层次有了很大的提升。最后,采用ELES模型,对苏北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边际消费倾向分析表明,文教娱乐、食品、居住以及交通通讯是苏北农村居民主要消费重点。需求收入弹性分析表明,文教娱乐、家庭设备以及医疗保健为奢侈品,其他为生活必需品。[结论]为促进苏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促进苏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提高农民收入、提升生活品质、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并做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9.
[目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等自然资源空间结构正在大规模转换。科学规划土地空间结构,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方法]采用GIS多因素叠加分析技术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以土地利用类型、覆被动态变化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河南省的土地资源空间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河南省漯河市、焦作市及洛阳市等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空间使用功能效率和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土地适应性评价标准能够得到I等(S1)。河南省其他各市中的土地资源空间区划方面的优化空间较高,提高河南东部及北部的土地资源空间农业优化,能够提高河南省资源的使用效率。[结论]适宜性评价结果准确反映了河南省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在制定河南省土地资源空间区划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对区域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及提高土地资源空间区划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已有研究只注意到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减贫增收效应,却并没有说明地理标志产品减贫增收效应的条件。文章旨在分析地理标志产品促进农村发展的条件和路径。[方法]在理论上分析了地理标志产品促进农村发展的两条主要路径,并使用山西省110个县的县级数据和计量模型,采用OLS和加权OLS回归方法,分析了地理标志农产品及产业聚集度对农民人均收入和农业人均生产总值的影响。[结果]拥有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县级层面地方政府的自然优势,但只有形成一定的集聚程度并达到产业化才能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并对当地的农民收入有减贫增收效应。[结论]认为地理标志产品的减贫增收主要有两条路径,首先,区域竞争优势对与该农业产业相关的经济资源有很强的集聚效应,加快了当地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实现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一个新的"高位平台",从而促进农村减贫的进程;另外,推动当地农业的品牌化发展是地理标志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减贫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