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0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18篇 |
工业经济 | 22篇 |
计划管理 | 48篇 |
经济学 | 80篇 |
综合类 | 56篇 |
运输经济 | 3篇 |
旅游经济 | 20篇 |
贸易经济 | 76篇 |
农业经济 | 17篇 |
经济概况 | 4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142.
技术知识观是目前技术分析的主流范式,但仍有不少严重缺陷。技术演化观虽然还有诸多分歧和争论,却已经表现出强大的理论整合力和现实解释力,也直接契合了自然科学革命性的进展和哲学的发展方向,主流分析范式从技术知识观转变为技术演化观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3.
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技术范式不可通约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范式不可通约性思想,技术范式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通约性。技术范式的不可通约性主要表现在不同技术范式下的技术硬核和保护带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这一原理的启迪意义在于加强我国原始技术范式的创新和理顺与跨国公司主流技术范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4.
秉承“哲学为基础、科学理论为依据、技术为手
段”的评价等级体系,在自然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共存的生态
价值认知范式下,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构建以内、外绩效为主
体的城市生态空间绩效评价体系和内、外绩效协调度模型,以
及绩效发展强度模型,并在GIS技术支撑下实现量化结果的空
间化表达。实例证明可得到城市生态空间绩效与协调性的数量
结构特征与时空变化特点,可识别高效的生态空间格局、定位
低效空间,能从数量分布与空间分布方面更全面地了解城市生
态空间的质量,协助判断城市发展的趋势。以期为城市评价工
作提供新的视角,为城市生态空间质量的监督、监测提供一种
可更新、可视化的时空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145.
郭年顺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1,41(10):97-112
“交易范式”影响下发展出来的主流经济学片面强调激励和契约,无法为理解真实世界的企业创业和成长现象提供有效理论支撑。本文重新构建了一个根植于“生产范式”,尤其是资源—能力理论和演化视角的,并能够适用于理解后发展语境下企业创业和成长现象的统一理论框架——“能力—机会”框架。这个框架包含四个基本命题:第一,当讨论企业创业和成长问题时,本质上都在讨论组织能力和市场机会的问题。第二,能力和机会的来源、类型以及二者系统性的变化过程,共同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创业选择和成长动力。第三,能力和机会同时具有工业和产品特定性,只能在持续的工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内生出来。往往已经存在或有条件创造出什么类型的能力和机会时,才可能出现相应状态的创业和成长活动。第四,后发展语境中的特定组织能力和市场机会,从未因为市场经济制度的存在而自动产生。政府部门和公共研究机构等非市场组织,充当了塑造能力和机会的状态及其变化过程的关键力量。总之,“能力—机会”框架提供了一种显著区别于主流经济学的新研究视角,同时有助于弥合创业研究和企业成长研究长期存在的鸿沟。 相似文献
146.
在经济学的发展中,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这两个工具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很多经济学"革命"和流派的创立实际上只是这两个工具的差异或变化的具体表现。从经济人范式到制度人假说的演进过程中,古典经济人范式把自利作为目标函数,但没有涉及环境、技术、禀赋以及制度等约束条件;新古典经济人范式在最优化目标函数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价格和收入约束条件的影响,但没有考虑真实世界中的交易费用约束;新制度经济人范式尽管已经考虑了交易费用的约束,但该范式越来越倾向于把机会主义、观念和意识形态等不可测量的要素放进目标函数作为解释变量,因此难以得到可验证的经济学意蕴。实证主义经济人范式应该注重客观约束条件的考察和转换。 相似文献
147.
文化视角的认知研究,20世纪前半期主要在人类学领域首先开展,其认知人类学分支成果较为显著,并在理念和方法上促进了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中的"文化革命"。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及本土心理学分别针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文化色盲、文化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等局限,对文化与认知关系的研究做出了独特贡献。目前人类学和心理学进一步互动,关注情境认知,因此今后应继续借鉴人类学文化研究的长处。 相似文献
148.
Fritjof Capra 《Futures》1985,17(5):475-478
In science, the framework of systems theory—especially as develop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seems to be the ideal framework to express the emerging ecological paradigm.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question: what is systems thinking—and more generally, holistic or ecological thinking—in modern science? The author identifies three key aspects of systems thinking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in all the sciences. In presenting these aspect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old to the new paradigm for each aspect is emphasized. 相似文献
149.
The disciplinary dilemma of tourism studi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ough tourism is a complex phenomenon crossing many disciplines, researchers tend to approach tourism studies from within the specific boundaries of the main discipline in which they have been trained. Existing tourism theory is thus fragmented and weak.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potential for developing more holistic and integrated theories than currently exist, and for tourism studies evolving into a distinct discipline. The current state of debate in this area is introduced, and several disciplines impacting on tourism studies are examined. Insights are drawn from two distinct philosophy of science perspectives, T.S. Kuhn and R.J. Bernstein.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advancing the evolu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ourism stud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