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5篇
工业经济   11篇
计划管理   27篇
经济学   50篇
综合类   179篇
旅游经济   10篇
贸易经济   53篇
农业经济   65篇
经济概况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51.
中国的审计院制度由来已久。宋代与北洋两个时期的审计院是顺应不同时代需要而设置的,它们具有各自的职能。宋代审计院是中国古代审计机构的典型代表,北洋政府审计院则是中国近代国家审计机构正式形成的标志。两个时期的审计机构管理模式及制度建设为今天的审计机构改革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52.
清代诗歌研究薄弱,有待探讨的问题很多。诸如诗集内部作品的编排、整理,遗佚作品的辨认、搜集,作家生卒年、身份、轶事乃至著作权的考察、辨析之类,无不需要关注。将涉及宋琬、龚鼎孳、施闰章、程廷祚等诗人的上述问题做一些考辨。  相似文献   
53.
胡幸福 《旅游学刊》2001,16(5):31-33
在中国上古时期“结婚旅游“现象不可能“广泛存在“和“蔚然成风“,所谓女娲兄妹上昆仑举烟占婚的神话并不具有旅游的性质;洪水滔天的故事没有结婚旅游的动机和浪漫.  相似文献   
54.
清初以宋荦、刘榛为代表的商丘词人群,由倡写真情、崇尚豪放的词风转向托物寓意、标举醇雅的风格,这一变化过程是清廷怀柔政策对清初词学不断影响的过程,是重视个体观念向认同群体规范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5.
单士厘是中国最早走出国门并留下著述的知识女性。她撰写了中国最早的女子国外游记《癸卯旅行记》、《归潜记》,其诗集《受兹室诗稿》亦有记叙国外旅游的诗篇。单士厘的国外旅游开中国近代妇女旅游之先河,不愧为中国近代妇女旅游第一人。  相似文献   
56.
宋代牡丹品种和数目研究之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平平 《中国农史》2003,22(1):24-27
我国现存7种宋代牡丹谱录中所记载的牡丹品种,经综合整理统计其数目有191个(陈平平,1999)。此外,一些宋人著作中还记载有若干上述诸谱录中未曾收入的宋代牡丹品种,经综合整理统计、较可靠者其数目有55个。两项合计宋代牡丹品种数目有246个。这一数字更加充分的证实我国是牡丹栽培和育种的古老中心。  相似文献   
57.
陈恩虎 《中国农史》2006,25(2):99-107
有关清代田宅交易中“喜礼”俗例的探讨,史学家所利用的材料局限于乾隆刑科题本。本文利用遗存的徽州文书探讨皖中地区,尤其是巢湖平原田宅交易过程中存在的喜礼俗例,揭示了清代中叶以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所有权属转让关系。  相似文献   
58.
试论清代农业的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闵宗殿 《中国农史》2005,24(1):60-66
本文从土地生产率、粮食亩产量、新生产部门、生态农业、农学著作及养活的人口等方面论述了清代的农学成就,并指出其在中外农业发展史上的地位。.同时,对于清代农具和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9.
明末清初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著名的史论著作《读通鉴论》中谈到"晋保江东以存中国之统,刘弘之力也。……微弘,则琅琊南迁,王导亦无资以立国。"刘弘作为西晋末年的重臣,不溺陷于八王之乱的纷争厮杀之中,而是端持正道,保境安民,尤其是平治荆州、江南地区的战乱,并选贤任能,协调南北,为后来琅琊王司马睿的南迁奠定了基础,不愧为社稷之臣。  相似文献   
60.
社会观念、社会风气的转变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末民初安徽传统的"重义理,轻艺事"观念、"重农轻商""重儒轻商"观念的动摇,男女平等观念开始出现端倪,旧的生活方式和政治生活方式的些许变化及读新书、阅报刊、学外语、出国留学等新风气的出现,表明清末民初安徽传统的社会观念、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有了异于传统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是外力冲击的结果,也是安徽自身为适应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自我调整的结果。但这些变化主要是发生在城市、城镇及社会上层,广大农村及社会下层的观念、风气还是较为保守的,对安徽社会来说,要使变化从点发展到面,从上延伸到下,还需要一段路程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