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8篇
经济学   9篇
综合类   8篇
贸易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根据南京市1990-2007年的进出口贸易额,及选取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等环境污染指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将库兹涅茨曲线运用于贸易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从而得出了典型倒U型的库兹涅茨曲线不存在,不支持"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并证明了出口使环境恶化,进口使环境改善的"污染避难所"的假说的结论。  相似文献   
22.
国际服务外包转移与中国的承接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根索 《经济与管理》2005,19(4):68-70,87
近几年,国际服务外包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应当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握的重大机遇,也是中国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路径。当前要充分认识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重要性,采取综合的、配套的措施积极承接服务外包的国际转移。  相似文献   
23.
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一直是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相关研究尚无定论.环境与经济增长发展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而进行的.文章系统回顾国内外主要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据此力图分析总结EKC现象出现的规律.EKC假设的提出来自于统计数据分析,而文章作者将解答问题的方向再次指向了统计分析,即通过文献的分解分析总结EKC现象出现的规律.  相似文献   
24.
环保投资对中国SO2减排的影响——基于LMDI的分解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对数平均的迪氏分解法(LMDI),将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降低的技术效应分解为能源消费结构效应、能源消耗强度效应和污染排放处理效应。研究发现,1998-2009年,中国SO2排放强度的降低主要归功于污染排放处理效应,其次是能源消耗强度效应,能源消费结构效应的贡献最小,甚至是反向的,这说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并没有得到优化,SO2减排主要依赖于末端治理和过程控制。本文还检验了2005-2009年中国30个地区环保投资对技术效应分解结果的影响,发现环保投资对能源消耗强度效应、污染排放处理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能源消费结构效应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5.
介绍了离子液体在大气污染控制中的应用,主要从大气污染源头控制和末端控制两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论述。源头控制方面从燃料油脱硫、替代挥发性有机溶剂两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末端控制方面从离子液体脱除烟气中的SO2,H2S和去除VOC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6.
安军 《企业技术开发》2012,(28):64-65,75
文章介绍了SO3烟气调质的原理及工艺流程,认为SO3烟气调质是提高除尘效率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在减少烟尘排放项目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7.
以电镍钴渣为原料,探讨了影响钴渣还原酸溶过程钴溶出率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 SO2的量为8 L/h、浸出时间为120 min、浸出温度为85℃及液固比为4∶1的条件下,沉钴渣中钴溶出率可达到96.83%,具有较好的溶出效果。  相似文献   
28.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基于门槛距离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2015年中部地区工业SO2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应用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得到的特征更为显著和精确。②工业SO2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全局自相关特征;工业SO2排放强度的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具有显著的南北分异特征。③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工业化程度的提升,有利于降低工业SO2污染强度,能源强度的提升会增加污染强度。  相似文献   
29.
崔和瑞  辛媛  赵巧芝 《技术经济》2022,41(11):94-103
区域协同治理政策是中国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的关键。首先对政策执行可能产生的治理效果展开分析,提出假设1~4;进一步以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工业SO2为典型污染物,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评估区域协同治理政策的减排效果,以及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三种中介路径下的间接影响。结果显示:(1).以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城市为实验组,其它城市作为对照组,区域协同治理政策的影响系数为-1.3427,政策显著降低污染排放水平,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健性。(2).分样本检验显示,京津冀地区政策效果明显优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政策效果高于欠发达地区,政策执行中的区域异质性不容忽视。(3). 三条中介路径中,区域协同治理政策通过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的污染减排效果显著,而通过影响产业结构产生的间接驱动效果微弱。继续推动区域协同治理政策落实中,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化特征基础上,重视中介路径的识别和可能带来的减排潜力应成为重要的政策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30.
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构建了广东、贵州及我国其他地区的多区域资源—经济-环境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跨区排污权交易与区内排污权交易对地区经济及部门产出的差异性影响;同时,模拟了行政干预与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污染控制政策对高能耗生产部门污染减排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区域内排污权交易,跨区排污权交易对于缓解减排约束带来的经济负面影响具有更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高能耗部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