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3篇 |
免费 | 139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57篇 |
工业经济 | 48篇 |
计划管理 | 101篇 |
经济学 | 860篇 |
综合类 | 28篇 |
运输经济 | 2篇 |
旅游经济 | 3篇 |
贸易经济 | 108篇 |
农业经济 | 20篇 |
经济概况 | 10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65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96篇 |
2019年 | 73篇 |
2018年 | 67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51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52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75篇 |
2011年 | 108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88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企业技术创新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业竞争以及发展战略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企业技术创新衡量方法研究在IPO后绩效表现方面存在不足。研究发现,企业IPO决策过程中IPO时机与特征可以反映其技术创新动机,进而可基于技术创新角度对企业IPO后绩效表现作出合理解释。通过构建技术创新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技术创新企业与非技术创新企业在IPO后长期绩效表现的异同点。结果表明:①技术创新动机与企业IPO后财务绩效正相关,技术创新强的企业在后市仍能保持良好业绩;②技术创新企业的长期市场表现看涨,而非技术创新企业则呈现波动;③技术创新企业存活质量明显高于非技术创新企业。 相似文献
72.
公司治理决定了必要的创新资源供给,CEO激励、董事会及监事会设置等治理要素都会影响创新投入、创新方式及创新绩效。通过治理结构变革来推进技术创新,是增进企业活力、改善企业绩效的重要途径。近些年,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性研究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梳理的方式,从公司治理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外部接管机制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发现,现有文献的研究内容涵盖面广,研究结论多样;变量测量差异性大,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但现有文献尚存在以下不足:缺乏对影响机制的深入探讨;忽视创新主体——经营者的影响,对治理结构的\"资源效应\"重视不足。 相似文献
73.
从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投入和产出角度,建立城市创新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和DEA模型,并利用2008~2010年中国城市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数据,测度中国28个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技术创新效率,检验了我国城市创新效率的总体趋势以及地区间城市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各城市技术创新综合效率普遍较低,在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差异也较大;而且我国城市技术创新体系中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偏低现象。鉴此,需以集约化资源利用为核心,提升城市内创新主体管理和利用投入资源能力,采取差异化战略利用外资,完善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方向。 相似文献
74.
尹冰囡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7):49-5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素质体现,也是企业发展不变的主题.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复杂化,技术创新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时于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帮助其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基础,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让新技术及新产品赶上市场需求潮流,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创新过程能够为企业的创新指明一条道路,但是现如今企业不能仅仅依靠企业自身采进行创新,而应该借助各方面的力量,让用户和供应商一起参与到技术创新过程中来.有研究表明,供应商和用户参与到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能为企业提高新产品开发效率提供有效帮助.但是用户和供应商参与到创新中,技术创新过程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本文将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分别修正已有的供应商和用户单独参与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基础上,模拟归纳出二者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为企业新形势下的创新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5.
技术转移是将社会科技资源转化为实体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渠道不畅、技术转移绩效不高、大学科技成果成功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基于现实需求和研究缺口,构建组织模块化对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收集我国38所研究型大学样本数据,采用SPSS24.0和AMO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路径分析,论证和检验组织模块化对于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组织模块化对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能力在组织模块化与技术转移绩效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知识共享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模块化独立性、响应性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上,其对组织模块分工性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76.
胡永平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7):46-50
文章以重庆大中型工业企业2000-2011年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细分技术源和政府补贴的创新绩效影响。结果表明:内部RD、技术改造和国内技术购买均可提升创新绩效,其中技术改造的创新绩效正影响最大;国外技术引进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显著为负,但国外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和国内技术购买存在显著的正向互动关系,说明国外技术引进需与技术改造和国内技术购买结合才能提升创新绩效;政府补贴可刺激企业扩大内部RD和技术改造而提升创新绩效,但难以影响企业国内外技术引进的决策。因此,技术改造对提升创新绩效最有效。 相似文献
77.
机构投资者与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本来源和制度保障,势必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重要影响。以我国沪深两市战略性新兴上市企业2010-2015年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对异质机构持股、政府补贴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机构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没有显著影响,政府补贴可以促进机构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实质性技术创新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基金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券商持股与QFII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分别存在不显著和显著正向影响;政府补贴能够降低基金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负向影响,有效促进基金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并通过调节作用促进券商持股和QFII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更加显著的正向效应;政府补贴对基金持股与企业非实质性技术创新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加显著,对券商持股和QFII持股与企业实质性技术创新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8.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是从权属规则设计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国家政策。但现行《合同法》、《科技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相关规定对政策试点形成制约,弱化了政策实施力度。从法律视角廓清科技成果定义及类型,界定科研人员性质及范围,探寻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的政策目的,并对政策执行面临的法律障碍进行分析,提出以意定优先为原则修订相关法律,以有利于科研人员的基准进行立法解释,并通过单位与科研人员事前协议、约定职务科技成果归属等路径,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依法赋予科研人员,从而解决法律规定与政策执行冲突,确保政策实施的法律正当性。 相似文献
79.
仪器作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知识的产出。虚拟仪器技术对知识创造产生了深远影响。“软件就是仪器”的理念使得传统仪器、测量观念以及仪器作为科技黑箱的内涵和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虚拟仪器在集成大量编码知识的同时更多地集成了主体的隐性知识,虚拟仪器技术通过对主体知识体系的重塑影响了知识创造。主体只有通过长时间、复杂的学习和使用过程才能充分发挥虚拟仪器技术在知识创造中的优势,实现编码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同增长。 相似文献
80.
David Mioduser Nadav Betz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2008,18(1):59-77
The main goals of this study were to look after the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construction process by high-school high-achievers,
and their ability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solutions for technological problems. More specifically, we examine the contribution
of Project-based-learning (PBL), as pedagogical means for supporting the students’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problem-solving
process. The findings show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formal knowledge as measured by standardized matriculation exams; an
expansion in the scope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cquired and implemented, and in the scope of knowledge resources utilized
for the projects; a high level of overall performance as regards to the set of design skills studied; a positive change in
attitude towards technology and technological studies; the emergence of consistent design styles by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long their work in the projec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