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36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5篇
经济学   7篇
贸易经济   11篇
农业经济   94篇
经济概况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东北地区储粮粮堆由于气候原因存在一个巨大的“冷心”,冷心的应用主要方式为膜下环流均温控制和缓式通风上调冷心控粮温,这两种方式都是利用冷资源进行的粮温控制。而目前的粮堆增湿方式主要为湿膜机增湿和各种调质机增湿,利用“冷心”增湿还没有成功的案例。利用冷心增湿,内结露现象很严重,而且容易出现局部水分偏高现象,且违反机械通风操作规程1。但通过缓式通风的精确掌握和粮堆增湿理论的精确控制,精细控制,大胆试验,事实证明冷心内结露增湿方式是可行的。试验将出仓前平均水分13.5%提高到最高14.8%,平均水分14.1%,达到试验预期目的。试验仓出仓验证实际增量21.05t,效益十分可观。更重要的是避免了资源浪费,为粮食安全和粮食水分这对矛盾体找到了一个在实践中切实可行的平衡点,它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也必然会成为将来的一种常态储粮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9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粮食企业已经成为相对独立、自主经营的生产者与销售者,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从生产中获利,而且要向微观物流要效益。本文通过对某粮库进行跟踪调查,将微观物流理论应用到塔式烘干机汽烘高水分玉米的环节中,针对企业如何降低烘干损耗的问题作一次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93.
94.
1978~2014年间中国玉米生产的时空特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厘清中国玉米生产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保障玉米的持续、稳定供应。[方法]文章采用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基于玉米总产、播种面积及单产3个指标,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尺度系统分析1978~2014年中国玉米生产的时空特征。[结果](1)研究期间,全国玉米产量增加了1.60亿t,其波动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波动指数的变化幅度不大; 玉米播种面积增加了1716万hm2,其变化趋势与玉米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玉米单产从1978年的2802.7kg/hm2波动性增至2014年的5809.1kg/hm2,总体波动幅度大于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波动幅度。(2)研究期间,省域玉米增加量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中国玉米生产重心进一步北移;省域玉米播种面积增加量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东北区和华北区的玉米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省域玉米单产增加量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省域单产以趋势增长为主,但年际间的波动较剧烈。[结论]1978~2014年,省域间玉米生产分异特征明显,建议制定差别化的玉米生产策略。  相似文献   
95.
姜海涛  杜洪亮  黄立功 《价值工程》2010,29(12):248-248
垦单5号具有早熟高产、品质好、适应广的特点。2000年2月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垦单5号。  相似文献   
96.
基于最小距离法的RADARSAT-2遥感数据旱地作物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雷达遥感技术进行作物识别是当前作物遥感监测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利用雷达遥感技术进行旱地作物识别的相关研究较少,该文以RADARSAT 2雷达遥感数据对两种旱地作物玉米和棉花进行识别。以河北省枣强县为研究区,对其区域内的玉米和棉花进行识别。首先分析了与卫星过顶时刻同步采集的作物参数与后向散射系数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在植株高度、生物量、作物含水量、叶面积指数这四个作物参数中,植株高度与后向散射系数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作物含水量;同时,通过最小距离法应用多时相、多极化雷达遥感数据进行作物识别,其精度可达到85%,通过与资源三号光学遥感数据结合,其作物识别精度提高到了93%。研究结果表明,雷达遥感数据应用于旱地作物识别是可行的,雷达遥感数据与光学遥感数据的结合能提高旱地作物识别的精度。该研究为应用雷达遥感数据进行旱地作物识别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7.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SAI) practices have been promote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improve farm produ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s. However, it is still unclear whether use of a combination of SAI practices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ost efficiency of smallholder farm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 cost efficiency of smallholder maize producers in Ethiopia depends on use of input-augmenting and agronomic SAI practices. Stochastic cost frontier models that account for heterogeneity across farms are used for estimation. We find that the use of individual SAI practices increases cost while the combined use of the practices reduces it. The marginal effect on cost reduction is substantial when SAI practices are set at their sample maximum levels. Overall,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benefit of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AI practices in minimizing production cost while addressing the adverse effects of soil degradation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To enhance food security, smallholder farm incomes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produ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olicy programs should focus on promoting packages of input-augmenting and agronomic SAI practices.  相似文献   
98.
99.
[目的]准确评估玉米高产措施的增产潜力,量化设计高产玉米技术模式,为合理应用玉米高产措施挖掘玉米产量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选取北京、泰安和榆林为研究地点,以当前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品种,利用Hybrid-Maize模型,对\"直播\"、\"晚收\"和\"增密\"3种主要玉米高产措施下的玉米产量潜力动态响应规律进行模拟分析,进而设计构建适宜不同地点的玉米高产技术模式并评价其较当前生产模式下的增产潜力。[结果]在北京和泰安,播期推迟至5月20日后有利于玉米产量潜力增加,直播较套种措施下的玉米产量潜力在北京和泰安分别提高18%和20%;适时晚收可有效增加玉米产量潜力,在中产年份,每推迟收获1d,产量潜力在北京和泰安分别能够增加214kg/hm~2和204kg/hm~2;增密措施是提高产量潜力的重要措施,不同地点均表现为在密度高于7万株/hm~2后,增产效应降低。不同生态区的玉米合理密度不同,北京和泰安的合理密度在7. 5万~8万株/hm~2,榆林的合理密度在8. 5万~9万株/hm~2;当前的管理措施下,不同地点玉米长期平均产量潜力为12~15t/hm~2。通过措施优化组合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潜力,不同地点措施优化途径不同。总体上,设计构建的高产技术模式较当前生产模式下的玉米长期平均产量潜力提高15%~41%。[结论]当前玉米生产主推技术(直播、晚收、增密)能有效提升玉米产量潜力,但其适用范围在不同地点有所不同,Hybrid-Maize模型是实现玉米定量设计栽培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文章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对高县玉米种植区土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在GIS的支持下,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空间插值等方法,选取气候条件、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养分4个方面10个因子进行评价。[结果](1)研究区玉米种植区可以划分为高度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其面积分别为7 4073hm2、24 9386hm2、17 1160hm2和6 8230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32%、443%、304%和121%; (2)影响该区域玉米种植适宜性的主要指标有生育期间≥10℃积温、生育期间降雨量、有机质、速效钾; (3)经实地调查核实与对比分析,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适合玉米生长区域主要在河流沿岸阶地、平坝以及缓丘、低丘区,不适合种植在中部、西南部和东南部高丘、低山区。[结论]该研究认为对于次适宜种玉米的区域应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培肥地力为重点进行耕地质量建设; 高度适宜和适宜区,可以引领优质玉米发展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玉米产业带。反之,不适宜种植玉米的地区则应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种其他作物或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