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7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47篇
财政金融   165篇
工业经济   164篇
计划管理   536篇
经济学   956篇
综合类   461篇
运输经济   23篇
旅游经济   19篇
贸易经济   596篇
农业经济   482篇
经济概况   53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350篇
  2012年   305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49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桂林市城区及所辖12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7—2007年的面板数据,基于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桂林市城区及所辖12个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进行分解,结果显示,在考察期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保持稳定的增长,平均年增长率为1.6%,而引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其贡献值达到3.1%。桂林市城区及所辖12个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属于技术诱导型的增长模式。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水平是桂林市未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潜在动力。  相似文献   
42.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循环经济法的价值目标是效率,但其亦包含公平的涵义.基于从庇古税到交易费用理论演变历程的分析,循环经济法较之以前的环保法提供了更多更完善的政策工具.纳什均衡理论为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出台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由.对循环经济法的经济学分析涉及两个重要工具:循环经济法的供给与需求分析以及成本与收益分析.循环经济法供求关系的理想模式是均衡,成本-收益分析这一被广泛运用于现实的经济学工具能够帮助法律人找到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循环经济法制最优运作水平.  相似文献   
43.
现代科技革命发展的潮流是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工业革命,顺应这一潮流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对新型工业化必须从“适度”和“新”两个层面来加深认识,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44.
国家的发展看企业,企业的发展看效率。通过对企业的环节效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大企业的发展是先利用国有资本的迅速集中形成大企业,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效率,然后经过产权改革,提高企业的分配效率,进而激励经营者通过加强管理、技术创新等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逐步实现企业由大变强。  相似文献   
45.
为研究资本要素在广东省流通服务业中的使用和配置效率问题,首先运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出历年广东流通服务业中各行业以不变价计算的固定资本存量,再以收入法估算出历年行业的资本边际贡献份额,并计算了行业的不变价增加值,在此基础上估计出1993年~2003年10年间各行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结果表明:这些行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在这10年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即资本的使用效率在提高,但交通运输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偏低,且行业间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增大,行业间资本的配置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46.
现有文献大多是定性地分析粮食生产弱质性的原因,并把弱质性视为粮食生产永恒不变的特性。笔者以相对劳动生产率系数作为粮食生产弱质性的测量指标,计算分析了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弱质性程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粮食生产弱质性程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取决于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战略,局部波动则主要由政府粮食政策的调整引起;粮食生产弱质性程度与粮食生产经济拉动效应中度负相关;粮食生产弱质性与第一产业比重高度负相关,与第二产业比重没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与第三产业比重高度正相关;粮食生产弱质性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行业效率变化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选取5个投入指标和4个产出指标对1995—2008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4个细分行业进行多投入、多产出的动态效率测度。结果表明:1995—2008年期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12.3%,这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推动的结果,其贡献率分别为11.1%和1.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最高,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其次是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由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共同推动;然后依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技术进步是两者的主要推动力量。最后,提出促进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生产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8.
先进技术具有比社会平均技术更高的生产率,用于生产时可以代替更多的人类劳动,因此,利用它所生产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使较少的劳动创造较多的社会价值。但先进技术是技术创新劳动的产物,因此它的上述作用体现着技术创新劳动独特的贡献。技术创新劳动的特点说明它是某种倍加的复杂劳动。  相似文献   
49.
This research uses the slack‐based measur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compute the energy and emission efficiencies of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and other Asian economies during the 2001–2017 period, employs the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to check for the main source of efficiency score changes due to technical changes, and then applies panel Tobit regressions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explaining the efficiencies. Our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ergy efficiency scores of ASEAN economies had been catching up to other Asian economies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whereas the emission efficiency scores of various ASEAN economies had been falling behind other Asian economies over the same period. The main source of efficiency score changes over time is efficiency changes and not technical changes. Decreases in the fossil fuel ratio of net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the secondary industry ratio within total industry improve both lead to improvements in energy and emission efficiencies.  相似文献   
50.
In this paper, I assess the evidence for a structural break in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years before the Great Recession with the use of out-of-sample forecasting exercises for the years 2010 to 2019 and the recently developed Beveridge–Nelson filter. Models based on a Beveridge–Nelson filter with no structural breaks outperform those allowing for a structural break, and ther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vidence that they outperform the random walk, though all models were too optimistic about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Recently developed statistical tests do point to the presence of a structural break before the Great Recession, but uncertainty about the data-generating process for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or the timing and magnitude of the break may be too great to be helpful in forecast prepa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