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13篇
  免费   1377篇
  国内免费   700篇
财政金融   3713篇
工业经济   2268篇
计划管理   11356篇
经济学   8742篇
综合类   7805篇
运输经济   449篇
旅游经济   848篇
贸易经济   5959篇
农业经济   3883篇
经济概况   6667篇
  2024年   163篇
  2023年   608篇
  2022年   863篇
  2021年   1374篇
  2020年   1682篇
  2019年   1046篇
  2018年   877篇
  2017年   1014篇
  2016年   1213篇
  2015年   1406篇
  2014年   3569篇
  2013年   4023篇
  2012年   4387篇
  2011年   5276篇
  2010年   3938篇
  2009年   3290篇
  2008年   3348篇
  2007年   2857篇
  2006年   2681篇
  2005年   1930篇
  2004年   1389篇
  2003年   1156篇
  2002年   839篇
  2001年   801篇
  2000年   556篇
  1999年   340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65篇
  1983年   46篇
  1982年   42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6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促进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深入地分析了我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现行促进政策,阐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法,以期为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建议。[方法]按照法律法规、目标引导和考核、财税补贴、技术研发和推广、信息统计等进行分类,综合评述各类现行政策的特点、使用范围和有效性,并采用相关者利益分析等方法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结果]随着我国秸秆露天焚烧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加大了对秸秆综合利用重视的程度,出台一系列关于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等,初步构建了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体系,呈现出聚焦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和重点地区的趋势。但是,还存在着政策的有效性有限,未形成合力; 农民参与度低; 使用环节缺乏激励政策等问题。[结论]建议出台区域生态补偿制度,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鼓励终端产品使用和消费等政策。  相似文献   
992.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研究:基于背景、效果与未来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对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前后关系、相同政策在不同区域内的执行效果差异,能够为更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提供参考。[方法]主要运用了资料分析和定性描述的方法,首先按照耕地保护政策内涵划分为5个阶段,其次从时间、空间两个尺度,判断了耕地保护政策的数量、质量保护效果差异,最后提出了未来政策出台的方向和趋势。[结果]时间尺度上:1986年、1997年、2004年出台的政策对耕地数量保护的成效明显; 2014—2016年耕地质量保护效果略优于2009—2014年; 目前数量保护成效较好,但质量保护远未达到要求。空间尺度上:耕地数量保护效果西部地区最好,东北地区次之,中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 耕地质量保护效果中部地区最佳,东北地区次之,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结论]未来政策可向规范补充耕地全国统筹、完善耕地质量保护法律体系、调动农户保护耕地积极性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93.
食品检测实验室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做好质量监督有利于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质检与管理能力,进而推动有关人员的学习进步,以胜任工作岗位,提高该食品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检测水平,确保检测数据的有效性与无误性。但现阶段我国的实验室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导致其质量监督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出现了一系列不利于质量检测的因素,比如质量监督目的不明、质量监督内容不完整、质量监督措施不完善等不足,都会影响该实验室对于食品的检测。因此,本文主要就食品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监督方法进行探究,从各个方面指出质量监督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94.
以Z风景区3A创4A愿景中当地政府与风景区经营商两个主体的决策行为为研究对象,以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采用博弈论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政府和经营商目标不一致的前提下,从政府来说,在政绩驱动下急于达到创4A目标,但政府又不能滥用纳税人的钱追加投资,其意愿是让商家继续投资,为创4A发力;从商家来说,虽然创4A有利于项目营利空间,但是客观上有规避未来市场不确定性和投资回报周期长双重风险的意识,还可能由于政府对项目创4A的急切性,导致商家存在"政府有可能追加投资,自己"搭便车"的"等靠要"机会主义思想,追加投资意愿不高;反过来也可能存在政府等待商家投资的搭便车行为。为此,提出以政商共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改变激励措施,使政商博弈达到合作状态下较优的均衡结果。  相似文献   
995.
在梳理国内外BIM采纳与扩散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新制度主义理论出发,提出了水利水电工程组织场域并分析了其特征;进而运用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和匹配理论,分别讨论了水利水电工程组织场域BIM扩散的主要影响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表明,水利水电工程组织场域BIM扩散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相对优势、兼容性和复杂性等技术因素,组织沟通、资源就绪度和高层领导支持等组织因素,以及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等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996.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乡村振兴评价及地区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难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治本之策。而实现乡村振兴,农村繁荣,首先需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对昆明市乡村振兴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并纵向与云南省和全国进行比较,通过科学测度和比较,充分了解当前各个目标任务的实现程度及差距,以便为指导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提供依据。[方法]文章基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选取22个细化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TOPSIS法对昆明市、云南省和国家2016―2022年(共6年,无2021年预测值)的乡村振兴程度进行定量测度和比较。[结果]从综合贴近度来看,昆明市各年的综合贴近度均高于云南省和全国;根据平均增长法测度的云南省综合贴近度高于全国,但现实情况是云南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当前云南省还应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否则可能实现不了2022年的目标。[结论]昆明市乡村振兴发展态势较好,部分二级指标贴近度的现实值超过了目标值,但要进入全国前列还需努力;云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总体滞后,需加快推进力度以带动昆明市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97.
[目的]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侧重于农户心理机制分析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运用江西省8县554户农户调查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效果展示对农户采纳意愿影响最为显著,且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农户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是影响农户意愿的重要因素,且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能够产生正向影响;社会影响对农户采纳意愿和感知易用性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作用不显著;采纳条件对农户感知有用性、易用性都没有显著性的影响,但对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结论]重视技术的效果展示,提升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成效的认可程度;开发简捷易行的使用方法并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易用性和有用性感知;改善技术采纳条件,创新技术推广机制。  相似文献   
998.
精细化管理能有效保证水利工程安全、健康、高效运行,是水利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推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知行偏差问题。从知行转换视角出发,在梳理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特点的基础上,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分析了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知行转换偏差的成因,利用动因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遵循“行为意向影响因素—行为意向—行为”的逻辑分析了知行转换的内在机理,构建了“利益、激励约束、绩效评价和协同”四位一体的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推进机制总体框架,并结合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机制特点,对4个机制的运行展开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利益机制是精细化管理知行转换的内驱力,运行内容主要包括利益诉求信息的收集处理、合理利益诉求的满足和各方利益合理诉求的引导等;激励约束机制是精细化管理知行转换的外驱力,由于精细化管理自上而下行政推动的特性,其运行方式需从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考虑;评价机制是激励约束机制的前置环节,同时也是精细化管理知行转换的外驱力,运行主体内容包括结果或成效端口和管理要素端口两部分;协同机制是精细化管理知行转换的重要保障,包括外部政产学研协同和内部“三全育人”协同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评估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水平及其空间分布和区域关联性,为乡村人居环境的区域协同优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通过构建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加权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结合ArcGIS软件和空间关联测度模型综合分析其空间格局及区域空间相关性。[结果](1) 2010—2020年陕西省农村人居环境综综合指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按照变化趋势可以分为2010—2013年缓慢发展期、2013—2018年快速增长期、2018—2020年稳定增长期3个发展阶段;各年份不同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差异表现为“先扩大后缩小”。(2)区域层面来看,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以陕北平均值最低为0.469,陕南和关中较接近,分别为0.542和0.534;相对于陕北和陕南,关中各区域人居环境水平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差异最显著;地级市中,西安市综合评价指数最高,安康市和汉中市次之,渭南市和延安市最低。(3)乡村人居环境体系各子系统在区域之间差距较大,不同区域各具优劣势。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指数存在空间聚类现象,表现为明显的高值集聚和空间自相关性,各地区子系统人居环境水平差距较大,热点和冷...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目的:从认识事物一般规律的逻辑出发,解读轮作休耕及其补偿的法律意蕴,寻找法理证成依据,构造自洽法权秩序。研究方法:法经济学研究方法、法学价值论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社会法本位的兴起使得私人权益受到公共利益考量的限制,财产权社会义务要求耕地使用权作自我限缩,而“公平优先、效率跟进”思路和“权利义务对等”原则成为给付轮作休耕补偿的学理依据,轮作休耕及其补偿权利在法本质上具有土地行政规划与土地发展权的性质。研究结论:轮作休耕的深化实践依赖“有法可依”的规则话语体系。通过引进公共地役权续造既有役权,允许公法适度介入私法以协调轮作休耕中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完善中国的环境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