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06篇 |
免费 | 244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192篇 |
工业经济 | 194篇 |
计划管理 | 619篇 |
经济学 | 1090篇 |
综合类 | 841篇 |
运输经济 | 11篇 |
旅游经济 | 48篇 |
贸易经济 | 437篇 |
农业经济 | 277篇 |
经济概况 | 758篇 |
信息产业经济 | 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2篇 |
2024年 | 67篇 |
2023年 | 92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110篇 |
2020年 | 138篇 |
2019年 | 140篇 |
2018年 | 100篇 |
2017年 | 109篇 |
2016年 | 114篇 |
2015年 | 153篇 |
2014年 | 229篇 |
2013年 | 311篇 |
2012年 | 329篇 |
2011年 | 356篇 |
2010年 | 299篇 |
2009年 | 279篇 |
2008年 | 335篇 |
2007年 | 250篇 |
2006年 | 283篇 |
2005年 | 200篇 |
2004年 | 132篇 |
2003年 | 136篇 |
2002年 | 73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6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资源约束、利润转移与不经济增长——中国经济高增长中的资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允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9):14-20
自然资源短缺与人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2003年以来,以投资高增长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经济高增长,导致资源与原材料进口数量激增,价格大幅上升,利润由生产环节向资源供给环节转移,从而使中国经济高增长出现内部效应递减与外部效应递增、GDP增长与社会福利增长弱相关的不经济增长现象。这表明,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GDP增长应以社会福利水平相应提高为主要目标,而其前提是,加快政府职能转换与完善市场机制,加强资源深度开发与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942.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日本经济起飞,城市加工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扩大,在城乡巨大收入差距的诱惑下,日本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在农户家庭内部劳动力互补机制的作用下,缓解了劳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业生产。从分析日本经济起飞时期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变动入手,通过实证分析把握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经济影响;进而分析未来日本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说明农村劳动力互补机制对于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农村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4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基石。但在如何认识流通劳动的性质以及流通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上,理论界一直存在着分歧。作者认为,必须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流通的地位与作用,正确认识流通劳动的性质及其价值,从而进一步完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使其能够对客观现实作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944.
外军陆军航空兵侦察直升机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日韩三国为核心的东北亚可谓全球经济的三极之一,但却因历史的、政治的和经济的诸多原因至今仍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之“空白地带”。面对进一步扩大和强化中的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蓬勃发展的区域一体化趋势,东北亚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已进入到必须赶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步伐的时候了。近年来东北亚国家新的拓展变化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机遇,为此,东北亚国家特别是作为核心的中日韩三国必须抓住机遇,为实现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构建必要的制度安排,选择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径,弥合分歧,求得共识,通过合作博弈,以实现共赢目标。 相似文献
945.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凸现。目前 ,下岗职工劳动关系面临着严峻的局面。文章对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处理难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提出目前应当澄清认识 ,抓住主要矛盾 ,积极进行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946.
我国就业政策的六十年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龙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0):21-26
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就业政策,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反映计划经济的特点和固有弊端。改革开放初期,就业政策由表及里地推进创新,逐步以广开门路形成多元化就业格局,在新增劳动力中确立双向选择关系,全面促使劳动力合理流动,直至剥离企业富余人员。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就业政策的创新目标演变为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竞争就业机制。于是,就业政策从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制度入手,大力推进就业和再就业活动。 相似文献
947.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流转农地用途变化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以重庆市忠县为例,分析2002—2007年流转农地用途变化的特征,揭示流转农地用途变化的驱动力和制动力,为严格流转农地用途管制提供建议。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结果:流转农地用途变化驱动力主要为农地流转市场、土地利用比较利益、地方行为驱动;制动力主要为耕地保护政策和农地流转管理制动。研究结论:流转农地用途变化是驱动力与制动力的共同作用。在实际流转中,应建立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机制,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严格流转农地的用途管制。 相似文献
948.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生产力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在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如何思考和对待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理论课题。该文立足发展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概况、绩效以及深层制约因素等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有序推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在政府政策制定、保障农民权益、农村劳动力就业等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49.
人口迁移流动对于城镇劳动力供给和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均有显著影响。农村迁移劳动力与城镇居民就业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但对城镇劳动力就业冲击不大。城-城迁移人口对迁入地人口的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均无明显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一体化逐步演变为省际之间的分割,再次走向大经济区之间的分割和区内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借助农民工的迁移流动来实现的,因而在本质上依旧是分割的。 相似文献
950.
Xingyu Zhou;Liu Han;Jidong Chen; 《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版)》2024,32(2):160-199
This paper discusses ways in which negative economic shocks captured by natural disasters can shape internal labor migration in China. The impact of negative economic shocks on migration depends on the combination of two opposite driving forces: (i) negative economic shocks can make staying in the affected area less profitable, thus enhancing returns to migration; (ii) the shocks can make it more difficult to migrate out, thus inducing a higher fixed cost of migration. Based on a nationwide dataset of China, this paper shows that when natural disasters were not severe, they caused migration out of rural areas. With sufficiently severe damage, however, the negative effect of natural disasters could be mitigated by villages' prior migrant networks. Specifically, with a severe shock, only clan members were able to migrate in response to natural disasters and enjoyed the complementary effects of prior migrant networks, as they could receive more help from social capita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