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6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8篇
财政金融   158篇
工业经济   84篇
计划管理   368篇
经济学   132篇
综合类   82篇
运输经济   24篇
旅游经济   15篇
贸易经济   145篇
农业经济   98篇
经济概况   1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51.
根据77处雨量站1956-2000年降水量同步系列资料,对唐山市降水变化的周期性、阶段性、不稳定性、降水倾向等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降水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2.
从航班计划优化的不同时间阶段分析,可以将航班计划优化分为航班计划静态编排优化、基于航班延误预测的航班计划动态反馈优化和基于机场协同决策(A-CDM)的航班计划动态调整角度三类;进而从航班时刻、机型指派、航班频率等编制环节分析了航班计划静态编排优化;随后利用延误波及预测与数据挖掘预测的优化方法分析了基于航班延误预测的航班计划动态反馈优化的相关研究。最后,根据航班计划优化复杂性分析,给出了航班计划优化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3.
基于GRA&BPNN的广西粮食产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并以其相关性为基础预测粮食产量对实现广西粮食产业的"做强做优"具有重大意义。通常情况下粮食产量与种植技术发展水平、农田耕地面积、土地肥力、气候等诸多因素相关,但是在样本数据不足、数据间关联度不明显的情况下则无法采用回归分析、灰系统等常用预测方法。[方法]文章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得到水库水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播种面积、除涝面积等5个与广西粮食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因子变量,同时取2004~2012年的数据作为学习、训练样本,以2013~2014年的数据为试报样本,并以此建立BP神经网络粮食预测模型。[结果]检验结果表明运用本模型预测粮食产量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良好的泛化性。[结论]根据模型结果,该文提出提升广西粮食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即加强水库的管理、引导与粮食产业相关的产业、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强洪涝灾害的防御和治理能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相似文献   
54.
备件需求预测技术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武胜 《物流技术》2007,26(8):30-33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备件需求预测的文献进行研究,总结了当前备件需求的预测方法,揭示了备件需求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5.
目前,河北省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呈不断恶化趋势,已成为影响建立农业强省的重要问题。为此,建立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是必要而紧迫的。本文依据农业生态学原理、环境库兹涅兹曲线与生态安全耦合原理建立了农业生态安全的理论基础,并从观念、技术、政府作用与公众参与以及生态产权和资金投入方面进行了障碍性因素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6.
趋势外推与ARMA组合的能源需求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源需求预测是制定能源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能源需求系统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文章结合我国能源需求的历史数据,首先用趋势外推预测建立了单项预测模型,并对趋势外推预测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然后运用趋势外推与ARMA组合模型对趋势外推模型中的非趋势分量即残差序列进行分析,得到趋势外推与ARMA组合模型的预测结果;最后通过比较得出趋势外推与ARMA组合模型的预测结果不仅准确性高、而且稳定性好这一结论.这对于我国能源需求预测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7.
采用灰色预测方法对黑龙江森工林区2018—2027年林业三次产业产值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此阶段黑龙江森工林区的林业优势产业进行选择。结果表明:2019年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将演变为"三、一、二"模式;林业第一产业中的林木育种和育苗、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和采集业可作为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和管理。因此,提出优化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的相关建议:继续巩固发展林木育种和育苗、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和采集这两个优势产业;推动加工制造业向深加工、精加工的方向转变;加强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8.
[目的]文章以马铃薯关键生长期——结薯期为测量时点,以马铃薯和玉米、大豆、水稻为研究对象,开展高光谱曲线特征差异性研究。[方法]为更好地描述马铃薯与其他作物的光谱差异,创建高光谱反射率差异性指数、高光谱一阶导数差异性指数、高光谱红边幅值差异性指数、高光谱曲率差异性指数及高光谱植被指数差异性指数。[结果](1)马铃薯与玉米、大豆、水稻3种作物光谱曲线具有明显差异,马铃薯与玉米的反射率值在480nm附近蓝色波段位置差异最显著,差异性指数值为67.866%,与大豆、水稻的最大差异性指数值分别为49.068%、57.559%,均位于550nm附近绿色波峰位置;(2)作物光谱曲线经一阶导数变换运算,马铃薯与其他作物间的光谱差异被显著放大,在近红外波段放大程度最显著;(3)马铃薯与玉米、大豆、水稻高光谱曲率差异性指数最大值均位于波长750nm附近,差异性指数值分别为78.365%、63.471%、80.882%;(4)常用植被指数中,比值植被指数、增强型植被指数可显著区分马铃薯与玉米、大豆、水稻。[结论]差异性分析结果为农作物空间分布遥感识别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9.
为了消除在构建谱聚类算法的相似矩阵时,高斯核函数中尺度参数的波动影响,构建了一种自适应相似矩阵,并应用到谱聚类算法中。自适应相似矩阵中数据点间的距离度量采用测地距离算法,相距较近的两点间的距离近似于欧氏距离,相距较远的两点则先根据欧氏距离得到每个数据点的k个近邻点,然后累加近邻点的测地距离,由此得到每对数据点间的最短距离。两点间的局部密度用共享近邻的定义来表示,更好地刻画了数据集的本征结构。在5个人工数据集和国际通用UCI数据库中的5个真实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的聚类准确率高于对比算法的准确率,对复杂分布数据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研究成果为数据挖掘及机器学习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0.
Research summary> : W e take a microfoundational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 of heterogeneity in firms' capacity to adapt to technological change. We develop a computational model of individual‐level learning in an organizational setting characterized by interdependence and ambiguity. The model leads to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with the canonical properties of routines: constancy, efficacy, and organizational memory.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ss generating these outcomes also produces heterogeneity in firms' adaptive capacity to different type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 implication is that exploration policy in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routine development can influence a firm's capacity to adapt to change in maturity. This points to a host of strategic trade‐offs, not only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adaptive capacity, but also between adaptive capacities to different forms of change . Managerial summary : W hy are firms differentially effective at adapting to technological change? We argue that firms differ in the adaptive capacity of the routines that underlie their capabilities. These differences arise well before change occurs, and result because firms build routines that are differentially responsive to signals of performance decline associated with technological change. Thus, early managerial efforts to build superior productive efficiency must be complemented by efforts to build superior adaptive capacity. Our theory suggests that managers can prepare for technological change by implementing policies, in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that promote individuals' exploration of novel actions. However, there are trade‐offs because preparation aimed at building adaptive capacity to one typ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may limit adaptive capacity to other types of change .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