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8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4篇 |
工业经济 | 92篇 |
计划管理 | 62篇 |
经济学 | 32篇 |
综合类 | 51篇 |
贸易经济 | 102篇 |
农业经济 | 3篇 |
经济概况 | 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47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51.
根据纺织企业生产管理的特点确定其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再据此设计调查问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企业信息化的相关数据;根据数据有限且灰度大的特点,运用灰色聚类评估理论建立评价模型;使用MATLAB软件和EXCEL软件计算和处理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据此得出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主要因素,为提高信息化水平提供可靠地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2.
现行出口退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纺织品的出口,并带动了国内纺织业的发展,但因其存在的高退税率、频繁变动性等弊端,产生了外部贸易摩擦趋多、出口骗税严重、行业发展模式不健康等不利影响,必须对其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53.
品牌逐渐成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市场品牌对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也因而越来越明显。文章在揭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品牌内涵及其形成机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对纺织产业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区际转移的作用机制,并以绍兴中国轻纺城为例,实证检验了理论分析框架和简化模型。 相似文献
154.
本文从静态和动态角度考察了2002~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业总体、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其决定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纺织服装总体产业内贸易发展缓慢,水平不高,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各子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低不一,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导.经济规模、人均收入水平与我国产业内贸易尤其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呈正相关,且有显著增强趋势;人均收入差异对我国纺织服装VIIT起到正向作用,且影响显著;地理距离对中国纺织服装TIIT、HIIT和VIIT起到了较显著负面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国纺织服装TIIT、HIIT和VIIT正相关,且影响程度有增强趋势;贸易不平衡与我国TIIT、HIIT和VIIT显著负相关,且影响程度有增强趋势.贸易开放度对我国纺织服装TIIT、HIIT和VIIT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5.
156.
JIT战略成本管理是将JIT与战略成本管理两者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以生产必要数量的所需产品为原则,以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产品质量为核心,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为根本目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目前我国纺织企业还处于低端发展阶段,传统成本管理手段落后是企业滞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结合我国纺织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通过对纺织企业的战略定位、价值链和成本动因分析,论述了JIT的战略成本管理在纺织企业应用中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7.
本文分析了我国纺织机械业的发展现状,肯定了现今纺织机械的广泛应用和机械自动化发展趋势,同时,也对国内纺织机械当前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客观评价,并认为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至少应从发展高新技术、延伸纺织机械产品的系列性、整合优化纺织机械产品推广模式和建立纺织机械信息体系四方面入手,探讨和改进我国纺织机械新型的组织和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8.
胡玉华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11,(1):83-86
欧盟生态纺织品标准的迅速提高,趋向越来越严格,特别是新版Oeko-Tex Standard 100和修订后的Eco-label标签,使我国现有的纺织服装生态标准与其规定的标准差距正在不断地拉大。文章对欧盟纺织品生态标签体系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阐述国内外纺织品生态标签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解读欧盟生态标签体系给我国纺织行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提出操作性强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9.
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对中国纺织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配额取消后,阻碍贸易的因素仍然存在,如美、欧盟的设限及反倾销。此外我国纺织企业本身存在很多不足,如出口现状仍是靠数量和低价取胜,品牌不具国际性等。我国纺织业若能借此良机,改变经营方式,提高品质,最终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才能自如参与“后配额时代”的全球竞争。 相似文献
160.
Li Zhang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21,16(1):124
The research examines the role of market expansion and international labor division in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British cotton textile output in pieces grew 275 times from the 1770s to the mid-1850s and documents that such growth would never have happened without a vast overseas market for the supply of raw cotton and the sale of products.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continuous and dramatic expansion of overseas markets allowed the British cotton industry to expand greatly without hitting the ceiling of marginal returns, leading not only to the great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but also to techn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and that international labor division made it possible for the industry to import ample amounts of raw cotton and export large amounts of cotton textiles. In contrast, foreign demand for Chinese cotton textil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but accounted for only 0.3% of production capacity, which was too little to lift 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and to induce either technological or institutional changes. As a result, only Smithian growths c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optimal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in produc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