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221篇
工业经济   7篇
计划管理   81篇
经济学   147篇
综合类   49篇
贸易经济   120篇
农业经济   10篇
经济概况   15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通过横向比较中国和几个代表性国家在不同收入阶段的经济表现,说明中国的消费、投资、储蓄等方面的结构不合理。纵向基于1978~2011年数据,建立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通过回归找出影响消费支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工资收入、人均储蓄、税收、城市化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2.
本文的研究回答了一个与近40年来金融自由化改革相关的基本问题,即金融自由化是否提高了国民储蓄率?哪些具体改革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对一个包含90个国家和地区1973年至2005年改革进程的宏观面板数据样本的计量分析,我们发现:(1)金融自由化改革显著提升了储蓄率,但提升效果全部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储蓄的影响不显著。(2)与金融抑制理论的预测不同,利率渠道没有对储蓄率产生显著影响。(3)金融自由化改革进程与国家个体效应存在非常强的正相关性。(4)所有改革政策中,放松证券市场管制对全样本储蓄率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银行监管模式改革,放松银行业进入限制则显著降低了储蓄率。对发达国家而言,只有取消利率控制显著降低了储蓄率,其他政策影响不显著。发展中国家样本中证券市场改革显著提升了储蓄率;国有银行私有化对储蓄率的提升效果也显著,但小于证券市场改革;开放银行业进入限制则显著降低了这些国家的储蓄率,除此之外的改革措施对储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3.
本文基于改进的索罗模型和生命周期假说,探讨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少年抚养比对储蓄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老年抚养比对储蓄率有负向影响但不显著。所以,针对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本研究提出人口年龄结构应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医疗卫生改革相结合,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道路。  相似文献   
74.
正钟立今年45岁,在某生产型企业担任高管,年收入40万元。企业当前面临一定的经营危机,工作了23年的钟立想就此提早退休,不再奔忙于工作。太太43岁,公司较稳定,年收入8万元。夫妻双方都有社保、医保和公积金,账户累积21万元。家庭现有一套104平方米的住房,房屋贷款已经偿还,还有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用于出租,每年收取4万元房租。两套房市值分别约220万元和180万元。在老家投资有一商铺,市值140万元,每年收取租金10万元。  相似文献   
75.
由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危机,北欧五国出现了经济增长下降、失业率上升等问题,其高福利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90年代北欧国家开始进行福利制度改革,改革效果令人瞩目,即使在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严重的时期,北欧五国依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和较高的就业率。本文从劳动就业、储蓄与消费、宏观经济增长三大方面,对1990-2013年北欧国家社保制度改革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使失业率下降并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并且,瑞典与丹麦的劳动力年均工作时间一度呈现出上升趋势;其次,除丹麦外,北欧国家社保支出水平与国民储蓄率、居民最终消费支出负相关,社保制度改革使国民储蓄率与居民最终消费支出都有所增加;最后,北欧国家实际GDP增长率与社保支出水平增长率负相关,社保制度改革成功控制了社保支出水平上升趋势,并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些结论充分体现出北欧社保制度的改革减少了公共赤字水平、避免了税收负担的加重、稳定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6.
从历年反映人口结构的相关数据中,发现内蒙古的人口结构在逐渐变化,劳动人口对未成年人口的抚养比率逐渐降低,对老年人口的抚养比率却逐渐提高。内蒙古人口年龄结构类型逐步进入老年型,而人口老龄化势必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选取了1985-2012年的相关变量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及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等一系列针对非平稳时间序列建模的分析方法,在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之上,分析了人口结构、收入增长对内蒙古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本文在人口结构、收入增长与居民储蓄率的实证分析中,首先验证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不考虑人口结构的改变,得出影响储蓄率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收入,也说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内蒙古当期的储蓄现象。然后又以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为理论基础建模,得出的结论与生命周期假说一致。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而且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储蓄率的影响远大于收入。长期来看,由储蓄率、收入增长率、负担少儿系数和负担老年系数这四个变量构成的经济系统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77.
本文以内生人口结构为视角,以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990-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设定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人口结构、储蓄率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间人口结构对储蓄率和经济增长会带来不同的影响,中部地区与全国水平较为接近,各方面走势也与全国水平相似;经济增长使得少年抚养比出现持续性下降,除东部地区外,经济增长使老年抚养比也出现缓慢下降,但后续逐步趋于平稳;除东部地区外,少年抚养比的冲击使得储蓄率出现持续性上升,而老年抚养比的冲击使得储蓄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人口结构的变化会通过影响储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而未来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需要有更高的储蓄率进行应对。基于此,本文提出应通过研究现行人口政策,改变社会人口结构,提升少年抚养比,以有效应对由于“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8.
丁海云 《时代金融》2014,(5X):10-11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较高的储蓄率。储蓄作为资本的重要来源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过度储蓄对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文章从资本黄金律出发结合过度储蓄理论和经济发展的动态效率理论对最优储蓄进行理论分析。结合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对最优储蓄率做出了测算,在预测基础上对经济增长与储蓄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最优储蓄率的判断标准,基于两种不同测算结果,本文提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区间。最后结合实证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9.
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储蓄率不断上升,储蓄不断增加,为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提供坚实后盾。储蓄率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以中国20世纪之后,即1990年2007年的城镇居民的数据位样本,建立起城镇居民储蓄的模型,初步研究储蓄率的极大影响因素。运用相关的计量经济学理论进行统计并最终得到了各因素对城镇居民存款的影响程度,并对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0.
2000年以来,中国的总储蓄率、总储备率出现了显著的、快速的双增长。本文通过总储蓄率、总储备率二者在不同国家群体条件下的考察,运用比较静态的方法,揭示了总储蓄率、总储备率的正向线性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结合部分资本分类配置国家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储蓄率的异常升高、储备率相应地升高的现象,推断出内外储蓄一致调整的规律。从模型表示的趋势来看,在资本分类配置国家这个群体里,从1980年以来中国一直是"现实资本投资"倾向前列的国家,并非是"货币资本投资"类型国家。中国较高的外汇储备率,是与很高的储蓄率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