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23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41篇
财政金融   482篇
工业经济   327篇
计划管理   1528篇
经济学   1397篇
综合类   348篇
运输经济   54篇
旅游经济   21篇
贸易经济   862篇
农业经济   1672篇
经济概况   828篇
信息产业经济   3篇
邮电经济   2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425篇
  2022年   421篇
  2021年   252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219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215篇
  2016年   230篇
  2015年   300篇
  2014年   610篇
  2013年   558篇
  2012年   741篇
  2011年   639篇
  2010年   539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究土地“三生”功能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耦合协调关系,提出低碳导向下国土空间结构优化路径,构建“三生”功能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生态长效发展机制。方法 文章构建“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分析武汉城市圈“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运用直接/间接碳排放测算方法测算“三生”功能土地利用碳排放并分析时空分布特征;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三生”功能与土地利用碳排放耦合协调关系并划分协同发展区。结果 (1)2000—2020年武汉城市圈“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和演变规律,土地生产、生活功能空间分布具有较好一致性,土地生态功能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梯度变化格局。(2)研究期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增加,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生产—生活功能同向性,生态功能异向性”的空间布局特征。(3)2000—2020年武汉城市圈“三生”功能强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耦合协调度提高,根据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协同划分为4类协同发展分区:生态低碳保障区、生产高碳控制区、生活高碳引导区和双生高碳优化区。结论 未来武汉城市圈“三生”发展应根据分区发展特征,针对性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完善行业要素投入配置机制,遵循生态宜居化建设原则,减控“三生”功能土地利用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下土地利用“三生”功能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2.
本文基于RS和GIS技术,研究了环杭州湾地区2005-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对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脆弱性之间的联系.得出结论,(1)2005-2015年,环杭州湾耕地面积减少1756.59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169.94 km2;(2)2005-2015年...  相似文献   
73.
为更好制定中部地区碳排放削减策略,对中部六省2007—2018年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论文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城镇化率以及人口规模六个指标出发,构建碳排放测度及其驱动因素的灰色面板关联模型。在对中部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整体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测算碳排放量与其驱动因素的时序灰色关联度和截面灰色关联度,并分省解析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中部六省碳排放与驱动因素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口规模、城镇化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率等驱动因素是影响各省碳排放总量的核心因素,而产业结构等驱动因素则因各省具体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近年来,中部地区驱动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变得稳定。以上结论为促进中部地区节能减排、构建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74.
奥巴马在其竞选纲领中提出"新能源计划",核心是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未来美国政府将加大投资,优先发展新能源,降低对化石燃料,特别是进口石油的依赖;同时减少碳排放,实现环保目标.中东地区一向是美国的战略利益所在,奥巴马不会改变维护美国利益的中东外交政策基调,相对于布什的"单边主义"奥巴马将更多地采用外交手段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撤军、反恐和推进伊朗核谈判是其首要任务.金融危机的蔓延、美对伊拉克控制力的下降、美"撤军"后国际局势的变化、美推行新能源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使企业开展海外经营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因此,中国的石油企业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审慎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危中求机,机中思危",在开展海外经营过程中壮大自身实力,稳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5.
国际税讯     
欧盟宣布如期实施航空"碳税"。2011年12月21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尽管有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强烈反对,欧盟关于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征收国际航空碳排放税(即所谓航空"碳税")的政策将如期实施。根据欧盟航空"碳税"法案,从2012年1月1日起,所有在欧盟境内飞行的航空公司的碳排放量都将受限。欧盟单方面规定的航空公司免费排放额度为其原排放量的85%,到2013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降至82%。  相似文献   
76.
山西省的"高碳"型发展之路对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将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结构及碳排放强度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7.
根据土地详查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采用统计和典型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湖南省“3+5”城市群近17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17年来湖南省“3+5”城市群耕地、园地、未利用地数量持续减少,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快速增加,林地呈增加趋势,牧草地略微减少.湖南省“3+5”城市群耕地数量的变化与城市化率呈显著负相关,未利用地的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强度呈显著负相关,建设用地数量的变化与固定资产投资额呈显著正相关.该结果可为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8.
我国碳会计的发展急需突破理论认识和实践设计上的瓶颈。立足于法定碳排放权配额的经济实质,通过考察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依托的"总限-交易制",提出"二元观"理论视角,将法定碳排放权配额理解为:依法实施碳排放的权利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遵从法定配额进行碳排放的义务。由此,将企业获得的法定碳排放权配额等量地确认一项资产"碳排放权—法定碳排放权"和一项负债"应缴碳排放权—法定配额义务",建立逐期核销机制,以及按碳排放权配额的交易、清缴和结余等实际管理情境开展核算。这一碳会计方案,可契合"总限-交易制"的环境管制和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经济实质,预期可助力企业低碳转型和国家碳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79.
[目的]以高分1号(GF-1)融合2m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高分多源遥感影像和地面样方等数据,对冬小麦分类提取中存在的面积误差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文章以河南省永城市为研究区,在冬小麦提取结果聚类处理基础上,基于线性地物缓冲区数据,采用GIS空间运算实现线性地物面积扣除,接着分析了样方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再扣除零星地物面积比例上的差异,并采用样方零星地物平均扣除系数对全市各乡镇耕地与非耕地中冬小麦提取面积进行了相关统计和误差分析。[结果]永城市冬小麦最终解译面积11. 29万hm~2,其中线性地物和零星地物扣除面积分别为6 613. 08hm~2和3 875. 22hm~2,占研究区冬小麦解译面积的5. 86%和3. 32%,与统计上报数据相比,其处理前后误差由14. 12%降低至4. 41%,有效地提高冬小麦提取面积精度。[结论]误差来源分析与修正对冬小麦解译面积核算精度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为县级区域尺度下冬小麦面积提取核算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80.
[目的]海河流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地区之一,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通过研究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为优化海河流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ArcGIS和SPSS软件等工具,通过空间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结合经济社会和自然驱动因子,探索了1990—2015年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结果](1)1990—2015年海河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为显著,变化率达到3683%; 面积占有率由667%上升到913%。(2)1990—2000年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耕地变化显著, 2000年之后变化幅度减小。不同时间段内,海河流域各种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基本上具有一致性。(3)从空间上看,北京市的建设用地由中心向外扩张,渤海湾沿岸建设用地扩张明显。草地、未利用土地和耕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未利用地减少幅度最大,面积下降了1607%。(4)1990—2015年耕地是转出面积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转出为建设用地、林地。(5)从驱动机制来看,导致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和目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社会经济发展(GDP)、人口增长,其次为气候变化,主要是降水和温度的变化。[结论]1990—2015年该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显著变化。国家施行的经济、生态政策对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造成一定影响。该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格局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