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26篇
工业经济   52篇
计划管理   51篇
经济学   69篇
综合类   36篇
运输经济   4篇
旅游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68篇
农业经济   19篇
经济概况   60篇
邮电经济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重庆市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通过对重庆市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分析,说明了收入变动和价格波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了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02.
关于"基本弹性系数函数"的数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需求量的变化和价格变化、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定义了基本弹性系数函数的概念,给出了利用基本弹性系数函数预测需求量变化的计算公式,最后提出了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基本弹性系数函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3.
为了预测2004年就业总增长量和非农就业增长量,就必须知道2003年就业总人口、非农就业总人口和GDP就业弹性系数等指数,并通过对2004年GDP增长率可能出现情况的预测来测算2004年的就业总增长量和非农就业增长量。本文对就业量的时间数列、就业回归模型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预测未来就业岗位新增量。  相似文献   
104.
黄河 《经济师》2006,(7):267-268
由于技术进步、体制转型以及劳动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云南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文章着重分析了云南20多年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情况,建立了两者相关的回归模型,从而以此探讨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并且提出了解决云南就业问题的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05.
薄利多销是企业为扩大销售增加利润经常采用的一种营销策略,它以增加收入为手段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由于受到产品价格弹性和单位产品利润的影响,薄利多销策略的运用受到一定限制,而运用差量利润为零的销量价格平衡关系,为企业正确采用这一策略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6.
宏观税负是反映政府经济规模及政府干预市场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通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分析宏观税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过高的宏观税负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结论,并针对我国目前预算内的宏观税负水平不高,但实际宏观税负却比较沉重的情况,提出了规范政府收入形式、清费立税、优化税制结构、提高征管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7.
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4.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增长0.4个百分点。据此,中国在考虑长期发展战略时,曾经设想在2020年以前能源弹性系数为0.5,但由于近年来能源的消费增长率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率,2004年和2003年的能源弹性系数已经分别上升到1.32和1.6。  相似文献   
108.
109.
根据IPCC公布的二氧化碳排放方程,采用加入熵权后的TOPSIS模型对30个省市2011年的碳排放估测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总体效率、能源消费弹性和环境支撑能力对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影响较大;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差异较大,发展水平的阶梯化趋势比较明显;在新型低碳观下,中国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虽然最高,但其发展低碳经济能力最强,中部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能力最弱;部分省市低碳经济发展能力与其民众对生活环境的主观感受有较大距离,这与低碳经济和生活环境保护的概念导向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10.
基于就业弹性的视角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第一产业拉动就业不足,第三产业拉动就业能力较强。再通过比较我国结构偏离系数与国际标准结构偏离系数发现: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在减弱,劳动力在向第三产业转移;各行业直接或者间接吸纳就业能力不同,批零餐饮业和社会服务等行业拉动就业作用最强。最后,从消除第一产业隐性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