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17篇
工业经济   19篇
计划管理   90篇
经济学   95篇
综合类   13篇
运输经济   13篇
旅游经济   5篇
贸易经济   48篇
农业经济   179篇
经济概况   8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孙颖  易浪  尹少华 《经济地理》2022,42(4):190-201
植被覆盖变化是评估生态效应与治理成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基于洞庭湖流域2000—2019年MODISNDVI和同期气温、降水、土地利用等相关数据,运用Sen+Mann-Kendall、Hurst指数、偏相关分析、残差分析等多种方法,全面分析了流域植被覆盖时空演化与未来变化趋势,主要结论如下:(1)年际变化上,流域生长季NVDI呈分阶段波动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显著增加。(2)空间分布上,流域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状况良好,呈“西高东低”分布特征;但未来流域大部区域植被NDVI可能呈增长放缓或退化趋势。(3)气候影响因素上,流域生长季NDVI与降水和气温变化均呈正相关,但气温对植被生长的正向促进作用强于降水。(4)人类影响因素上,农业生产与生态工程建设对流域植被变化具有正面效应;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植被变化具有双重影响作用;城市扩张则是导致NDVI减少的主要因素之一。未来流域生态治理范围应重点关注残差呈持续减少特征的湖区沿线、经济较发达区域以及已建成经济区的周边扩展区域,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协同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562.
杨浩  卢新海 《经济地理》2022,42(3):103-112
基于县域地均粮食产量和植被初级生产力等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曲线、重心迁移模型和双变量Moran′s I指数等方法,探讨2000—2018年长江中游地区粮食生产力(GPC)与植被初级生产力(VPP)的动态演进过程和时空交互特征,并进一步解析两者之间存在的权衡与协同发展态势。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GPC值不断提升且县域内部差距不断缩小,VPP值虽然略有波动但增减幅度总体较小。(2)从全域视角看县域GPC重心不断向东迁移,平均迁移速率约为1.20 km/a;VPP的重心落在江西修水县西北部,其重心位置呈现上下微幅波动和基本原地打转的特征。(3)GPC与VPP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特征,其中“低—高”区域在研究区中部偏西的位置呈南北走向集中连片分布,“高—低”区域主要坐落在外围山地丘陵多的欠发达县区,“低—低”区域则集中分布在武汉市周边县市区,“高—高”区域较少且分布较为零散。(4)研究期间GPC与VPP的权衡/协同态势表明,正向协同类型占据区域主体地位,但仍有少数单元区面临粮食增产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叠加压力。未来可通过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等举措来促进两者最...  相似文献   
563.
<正>激光扫描技术作为新技术应用于直升机航拍,能有效提升电网建设工程机械化水平和作业效率,减少临时占地面积,降低植被破坏及水土流失风险,同时减轻工程的环、水保压力,有效解决输电线路长、线路条件复杂、跨越沟谷多、地区气候差异大、线路运行维护人员数量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564.
565.
绿色矿山是在我国矿山开采过程中,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综合利用程度最高,对矿区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有着重要意义的新型开采模式。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矿产资源的开发程度逐渐提高,从而出现了许多废弃矿山,如何加快废弃矿山的植被恢复、进一步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文对绿色矿山背景下的矿山植被恢复措施进行研究,对绿色矿山概念以及内容进行阐述,对矿山植被的恢复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的恢复模式。  相似文献   
566.
王本礼  王也  曾超群 《经济地理》2023,(6):176-182+210
长株潭绿心地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空间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供城市公共生态服务的功能,具有大规模、高碳汇、生态系统敏感的特点。文章以长株潭绿心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在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的背景下,结合过往研究,将用地类型划分为碳汇用地与非碳汇用地,分析其2015、2020年碳汇用地及碳汇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长株潭绿心地区碳汇用地面积总体呈缩减态势,其总量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农用地的缩减;非碳汇用地中建设用地增速低但增量高,其他农用地增长显著。(2)碳汇用地内部转化的方向为碳汇能力提升的用地结构;碳汇用地向非碳汇用地的转化顺差较大,而非碳汇用地向碳汇用地的转移主要流向林地。(3)长株潭绿心地区用地总体景观格局多样性和丰富度提升显著,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有一定的消极干扰,且难以控制景观破碎化程度的加剧。(4)碳汇能力的空间分布呈“东强西弱”的格局,2015—2020年总体碳汇能力总体提升显著。(5)湘江沿岸的碳汇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的风险极高;中部山地区破碎化的农村建设用地将会对碳汇用地的连通性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碳汇能力的降低。文章为绿心地区碳汇用地格局优化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