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1篇
工业经济   11篇
计划管理   67篇
经济学   77篇
综合类   10篇
旅游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71篇
农业经济   147篇
经济概况   57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位于湖南省通道县的万佛山风景区,境内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影响,及丹霞地貌特定生态环境的作用,其境内具有较为发育的丹霞湿地植被。通过调查,发现共有水生植物32科57属84种,其中挺水植物有53种,浮水植物有15种。沉水植物有16种。境内保存着一批珍稀濒危植物,特别是其独有的中华水韭群落,还有野菱、野睡莲群落。并对水生维管植物资源及其群落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22.
<正>在淡水养殖过程,水质对养鱼来说非常重要的,养殖过程中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殖鱼、虾、蟹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而养殖过程中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水体颜色。根据水体颜色可判断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从而采取相应用药和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23.
<正>池养青虾的关键技术是调控好水质,重点是处理好肥水与浮头的关系。青虾的摄食演变规律是,从摄食浮游生物逐步过渡为底栖食性,从滤食性逐步转变为捕食习性。因此要做到"肥水养幼虾,清水喂成虾",具体参考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24.
黄勇  贾威 《市场周刊》2010,(8):38-39
历时近三年,南京最负盛名的民国建筑群落——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的首个修缮地块第十二地块.去年已露出了修缮后的“新姿”。然而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投巨资修缮及仿建的颐和路公馆区十二地块的31栋建筑.外围围墙建好了.保安天天巡逻.却闲置着一直没有启用。  相似文献   
25.
《渔业致富指南》2009,(15):72-72
<正>养殖水体有肥水和瘦水之分,肥水中含有大量的鱼类易消化的浮游生物,鱼类在这种水体中能快速健康发育,而瘦水不具备这种优势。各种淡水养殖对象都是异养生物,它们生长的物质需要及能量需要完全依赖于食物—外源性饵料,如养殖水体能及时  相似文献   
26.
1.鱼鳖混养。充分利用水面,减少残料沉积。鳖除吃掉病鱼死鱼外,粪便可肥水、繁殖浮游生物,提供鲢、鳙鱼类饵料。这样,循环利用,肥水、肥鱼、肥鳖,一举三得。  相似文献   
27.
美林 《乡镇论坛》2011,(5):40-41
大余湾村概况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距武汉市区40公里,占地面积300亩,现有村民108户,居民324人。大余湾村的古建筑群属明末清初的民俗建筑,有40多栋古民居,20余条巷子纵横分隔。现存50多户石砌屋,大部分至今仍保持较完好。这些石屋雕梁画栋,是典型的明清徽派建筑风格。据《余氏宗谱》记载,大余湾先民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从江西婺源移民而来,定居木兰川内已有60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28.
王圭 《新财经》2012,(2):94-95
中国历史上,有一片美丽的城市群落曾经让无数文人墨客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29.
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总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之多,为海内外众多关帝庙占地面积之最。清朝末叶,该庙曾数次失火,损失惨重,但在民国年间又予以修复和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对解州关帝庙这座古老的建筑群落极为重视,不仅将它列入国家重点文物单位予以保护,而且一再拨款,对这座庙宇进行维护修复,使之基本上恢复了历史的原貌。  相似文献   
30.
高等院校担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但是何为“新”,与谁比较?是否对于创新的解读在教育培养阶段应与社会应用阶段加以区别?本文提出了对于创新的另一种解读方式,把教育过程中的创“新”的比较点定位于某个学生个体本人,定位于其创新思维能力的纵向提升,而非与社会的横向对比。由此全面审视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以及评价激励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