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9篇
工业经济   6篇
计划管理   26篇
经济学   21篇
综合类   3篇
运输经济   8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24篇
农业经济   52篇
经济概况   11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不可分.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的出发点是实现草原植被恢复与牧民增收的有机统一,确保生态安全和牧民的长远生计,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对宁夏盐池县的实地调查,考察退牧还草工程对当地牧民经济收入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2.
有一个关于牧民与草地的故事,说的是当草地向牧民完全开放时,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对于单个牧民来说,他增加一头牛是有利的,可是如果所有的牧民都看到这一点,都增加一头牛,那么草地将被过度放牧,导致所有牧民的牛都饿死.这个公共资源的悲剧最初由英国留学生哈定(GarritHadin)于1968年提出,人称哈定悲剧.哈定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相似文献   
63.
2004年11月22日是个喜庆的日子。这天,世代游牧于格拉丹冬雪山脚下沱沱河地区的53户牧民北迁柴达木,搬入位于格尔木市南郊的牧民新村。这是格尔木市实施国家三江源保护政策,而组织搬迁的首批生态移民。当记者来到整齐有序,颇具藏族风格的新村,看到牧民们正忙碌着打理新家和陆续迁居。一张张倍受紫外线"煎熬"脸庞,此刻喜形于色,面对此情此景不能不被他们深深感染。  相似文献   
64.
方玲 《北方经济》2003,(9):20-21
牧民负担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1997—2000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税费实际支出连续四年居全国前列。2001年以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在内蒙古的全面实施,农牧民税费负担明显减轻。同时,自治区政府出台五年内减免牧业税政策,使得农牧民税费负担显著下降,不仅减负力度大,而且惠及面广,全区农牧民普遍从农村税费改革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有力地支撑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据内蒙古农  相似文献   
65.
读者园专页     
  相似文献   
66.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十项措施:1.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相似文献   
67.
在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一声令下,中国的西部如梦初醒,而最具两部特色的牧民在西部有声有色的进行曲中,富得最快,唱得最响,跳得最欢。  相似文献   
68.
天祝白牦牛被誉为草原上的白珍珠,分布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原上。它因毛色洁白如雪,产于天祝而得名。天祝也是全国唯一能繁育白牦牛的基地,天祝白牦牛中心产区被确定为国家级天祝白牦牛保护区。养殖户三措卓玛:我家养了100头白牦牛,放到草原上就不管了,好养。当地牧民利用得天独厚的草场优势,对白牦牛全部采取放牧,不需要添加任何人工饲料,所以白牦牛的养殖  相似文献   
69.
我区自1997年落实草原"双权一制"以来,牧区绝大多数嘎查推行了草场承包经营模式,以牧户为单位,分散经营,极大地带动了牧民的畜牧业生产积极性,使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快速提高了牧区畜牧业生产能力。但是,因我区大部分牧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极  相似文献   
70.
定居是目前发生在新疆游牧社会中的日益普遍的现象,定居也是游牧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对定居的哈萨克族牧民传统生计方式的变迁及社会适应问题的关注,目的是探讨目前哈萨克族牧区牧民定居后生计方式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在传统与现代中选择未来的趋势和走向。昭苏县是新疆实施退牧还草、牧民安居工程的典型地区,以该县喀夏加尔乡斯木塔斯村为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定居后农牧民文化变化的群体特征。通过个案分析,发现他们因定居产生的问题和解决这种情况的方法,通过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来缓解牧民的社会冲突,消除牧民的社会心理障碍,使牧民定居逐渐步入和谐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