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1篇
工业经济   7篇
计划管理   45篇
经济学   10篇
综合类   8篇
运输经济   2篇
旅游经济   6篇
贸易经济   21篇
农业经济   14篇
经济概况   35篇
邮电经济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51.
戴红果,1957年生于重庆。自幼随父习书法,早年即遍临欧、颜、柳、赵等楷书名帖,尤以颜体见长。又广临王羲之、欧阳询、米芾、苏东坡、智永、等行草名帖。其楷书劲骨内含,端庄朴雅,其行草.刚柔并济、气韵酣畅、超然跌宕、奔放不羁。在格守传统书风的基础上,注重与时代结合,尤其注重作品的风格特征与内容意景的有机结合,使作品见字如解其意,见形如临其景,使之形意相融。  相似文献   
152.
孔子对于"做君子"的三个原则之一就是"勇者不惧"。而我认为勇之"体"就是"韧",一个人要做到坚韧(忍)不拔;勇之"用"就是责,要能够做到承担责任,责无旁贷。苏东坡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每个人都像一把雨伞,一个人做的事情越大,好比伞的面积越大,伞下面能够罩住的空间就越大,能够靠之遮风挡雨的人就越多。结果,伞上面承受的压力也就越  相似文献   
153.
《浙江林业》2013,(4):42-43
它们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是大自然的精髓之一。它们诱人、纯正的鲜香时刻展现着独特的春之气息,让人不得不产生几分怜爱。从《诗经》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到贺知章的"镇楼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从苏东坡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到辛弃疾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野菜的采集和食用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种类的野菜以其丰富的营养和可口的味道跻身"主流食品"之列,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  相似文献   
154.
八风吹不动     
据《东坡志林》载: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多年好友。一日,东坡做了一首诗偈洋洋得意,立刻叫书童乘船从江北送到江南。呈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观赏。偈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禅师看后。即批“放屁”:字。  相似文献   
155.
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妙无比,尤其是书法与诗文的完美结合。目前,在中华大地上,有历史上留下来的著名的十大"三绝碑"。  相似文献   
156.
荆平 《大经贸》2009,(4):3-3
如果苏东坡是商人,定是至纯至美的。 苏东坡是个了不起的天才,可是,这个高人并非高高在上,他没有给我们那种高山仰止的压迫。他是那样亲切随和,俗人喜欢干的事情他同样喜欢,而且兴致勃勃。苏东坡挟常人不及的才华,经历了一辈子的坎坷和不公,他享受过众星捧月的尊贵,也体会过仓皇逃窜的狼狈,然而,他以自己的意志和智慧——化解眼前的艰难与苦难。即使被贬谪为罪臣,也没有一丝垂头丧气的晦气,没有一点顾影自怜的怨气。  相似文献   
157.
枸杞食经     
枸杞颜色鲜艳,味道甘甜,形似玛瑙。自古以来备受人们青睐。 苏东坡喜欢在庭院种枸杞,用它宴请宾朋。陆游年老时两眼昏花,常服枸杞粥,留下了“雪霁茅堂钟馨清,晨斋枸杞一杯羹”的诗句。枸杞药性平和,可像普通食品一样加入茶水、粥饭、羹汤、菜肴里常服,却无滋腻、生火等弊端。  相似文献   
158.
吴江美食在吴越文化的浸润下,形成了吴越特色,并成为太湖美食的焦点。 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西晋有位在离家三千里异地做官的吴江人张翰(字季鹰),每当秋风起,他就想到家乡的鲈鱼,于是弃官返回故里,这就是成语莼鲈之思的由来。苏东坡  相似文献   
159.
“东方既白”语出苏东坡《前赤壁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东方既白是中国最大的餐饮集团——百胜餐饮集团旗下的第一个中式快餐品牌,是肯德基、必胜客的兄弟品牌。东方既白于2005年4月正式在上海徐家汇美罗城与消费者见面。到2007年12月底为止,东方既白在上海已有12家餐厅。  相似文献   
160.
两个书法家     
《发展》2014,(3):39-39
在清代乾隆年间,有两个书法家。一个极认真地模仿古人,讲究每一画都要酷似某某,如某一横要像苏东坡的,某一捺要像米芾的,自然,一旦练到了这一步,他便颇为得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