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34篇
工业经济   5篇
计划管理   95篇
经济学   77篇
综合类   301篇
运输经济   1篇
旅游经济   3篇
贸易经济   133篇
农业经济   7篇
经济概况   172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21.
《阅微草堂笔记》与《庄子》精神和气质上有颇多相通之处,除了多处直接引用以外,前者的话语方式大有后者遗风,主要表现为:叙事说理的"法天贵真"、"复归于朴",以"自然为宗";超越世俗,在俗常的道德之外让读者获得新的发现,建立起属于作者自己的叙事伦理;"尚质黜华",作品中漫溢着一种怡然、悠然气息;将凝聚着独特思想的语言深层结构通过汪洋恣肆、行云流水的文字表达出来,体现作者的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822.
近年来,在有关国际事务等的新闻报道中,相向而行这个词语频频出现。例如:(1)中日东海问题磋商,中方望日相向而行。(2)中方希望朝韩相向而行,保持对话接触势头。(3)杨洁篪会见越南外长,希望越方同中方相向而行。人们最初知道相向而行这个词语,多是在中小学阶段的数学课上。它是数学老师讲相遇问题时必须要用到的一个词语。数学上的相向而行,就是指两个人面向对方往前走。比如甲乙两人,一个面朝南,一个面朝北,然后双方都往前走,即是相向  相似文献   
823.
本文分析了英语广告隐喻翻译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探讨了一些隐喻翻译的技巧,希望对广告实践翻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24.
李煜作为南唐后主,其一生共创作了36首词作,而其后期词作主要是从一国之君沦为亡国之奴的心理写照。在后期所创作的词作中主要又以悲伤和惆怅贯穿始终,而这两种情感又是人类经验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方面。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在组织抽象情感时,人们习惯于根据自身的人体感知来对情感进行隐喻式的表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对李煜后期词作中的隐喻进行解读,将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李煜后期词作的情感以及人类思想的语言体现。  相似文献   
825.
Halliday于1985年提出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的概念,他认为名词化隐喻是产生语法隐喻的一项重要来源。本文从名词化隐喻的概念入手,展开讨论名词化隐喻的类型,在语篇中的功能及应用范畴,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名词化隐喻。  相似文献   
826.
本文在对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学习行为厦知识积累问题进行简单考察的基础上,采用系统隐喻方法.建议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不同阶段或实施不同的系统时应采用不同的隐喻(机器隐喻、有机体隐喻或神经控制隐喻)。并基于有机体隐喻构建了一个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微观层面的学习模型,包括经验环与应用环。针对信息化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应用系统给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厦知识转移方式。  相似文献   
827.
陈秀春 《对外经贸》2023,(2):103-106
“一词多义”现象在语言中颇为普遍,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既有研究的分析,认知语言学可从本质上阐释“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形式。具体而言,从宏观层面,原型范畴理论可为“一词多义”现象提供整体框架,而从微观层面,概念隐喻和转喻则可为“一词多义”现象提供认知机制和深层动因。通过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深入探究“一词多义”所具有的普遍性、延展性以及经济性特征,并尝试为词汇学研究的推进和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28.
在法律英语语篇中名词化隐喻被大量使用.名词化隐喻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三大元功能的作用.元功能的使用使法律英语的语言特色表现为公正、客观、权威、简洁和连贯.  相似文献   
829.
隐喻思维的娴熟运用,是《围城》最吸引人的表现手法之一。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角度对《围城》中的概念隐喻、认知转喻、通感隐喻进行解读,可以为理解该部小说提供一个新视角。研究发现,隐喻思维展示和强化了文学作品艺术思维方式的诗性本色,使文学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诗性语言也促进了隐喻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