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3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2篇
财政金融   128篇
工业经济   33篇
计划管理   257篇
经济学   395篇
综合类   174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286篇
农业经济   299篇
经济概况   38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山东省第三产业劳动就业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第三产业与劳动就业同步增长,就业结构不断趋向合理。本运用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方法,通过对山东省第三产业增长过程中劳动就业贡献率的测算,分析了山东省第三产业劳动就业的特点,并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劳动就业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失衡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般的经验分析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已经证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是较为一致的,工业化的过程既是产业结构的比重优势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的演替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依次转移的过程,并最终达到经济均衡。结合一般经验与国际比较,并对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就业结构变动显著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而且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具有超越第二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特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原因在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失衡以及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发展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贵州现实的客观要求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贵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对资源型企业进行新技术改造,从制度安排、产权置换、资本运营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实现资源开发的规模经营;二是发挥“三线”企业的技术优势,激发技术型企业的创业冲动;三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34.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发展进程和水平.分析发现,万州区与涪陵区在产业结构上都存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其吸纳劳动力的比重不一致的现象,其中,涪陵区第二产业比重较大但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弱,而万州区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要弱于涪陵区.两地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改善就业结构,充分吸纳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35.
杜焕来 《时代经贸》2007,5(12X):17-18,20
计划经济体制人为地造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使农民逐步有了选择职业的自主权。本文用定量方法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和效益,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不同因素,提出了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6.
文章探讨了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位条件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近城地区以大量企业及相对发达的各种要素市场为第一优势,吸纳了更多劳动力进入本地企业就业。教育总体上是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的最重要因素。但其在近城地区的影响却位居第二。在远城地区教育对增大农村非农就业倾向的作用更为显著,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这种倾向就越显著。各种文化水平的影响都普遍促进了劳动者到外地企业就业,但对进入本地企业就业和家庭非农经营的促进却并不普遍,其中初中教育对农民在本地企业就业的作用更显著些;高中教育提高农民从事非农家庭经营的倾向最为明显。耕地数量抑制农户劳动力外出务工,但对其在本地企业就业和家庭非农经营的影响也不显著。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大了农民进入本地企业的就业倾向,劳动者供养的非劳动人口数量对农民非农就业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农户拥有的非农业和农业生产性资产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不大。因此,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强边远农村地区的中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技能教育;大力发展乡企和私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农村劳动供求信息系统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7.
家庭非农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弓秀云  秦富 《技术经济》2007,26(6):94-99
非农劳动供给在家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利用四川和安徽12年12乡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影响家庭非农劳动供给的因素做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轻、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高、家庭初始经济能力有利于家庭非农劳动供给决策和非农劳动时间的增加;家庭中男女劳动力的比例对非农劳动供给时间具有不同的影响,土地资源匮乏是家庭从事非农劳动供给的重要原因。文章认为,政府应当在教育培训、信贷支持、通讯设施建设方面加以完善,以增加农户家庭的非农劳动供给。  相似文献   
38.
1990年以来 ,特别是 2 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 :基础设施的投入奠定了城市化的基础 ,工业化在消费和出口的拉动下逐步升级。中国经济增长开始由工业化单引擎发展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引擎。由低价工业化到高价城市化的转化以及与之相应的资金流程与资本形成方式的变化 ,一方面引起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也对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形成挑战。通过政府体制、金融体系和财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完善资源配置方式 ,将是应对挑战、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保证。  相似文献   
39.
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地方政府,如何在区域经济范围内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扩大就业,解决就业压力,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40.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西方工业大国。联邦德国的就业结构具有鲜明的现代工业社会的特点,据1986年统计,在2580万就业人员中只有1050万人在工业、建筑业和矿业等生产性行业工作,1390万人在商业、交通和其它服务性行业工作。目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超过工业就业人数的趋势仍在发展。在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就业的只有130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