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2篇
工业经济   12篇
计划管理   25篇
经济学   51篇
综合类   18篇
运输经济   2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5篇
农业经济   19篇
经济概况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京津冀是我国雾霾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要想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京津冀循环经济区域协同发展,不仅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突破口。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在系统梳理北京、天津、河北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方面提出了京津冀地区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途径。农业方面,根据资源禀赋统筹整合农业生产区,建设各类生态产业园,推动农业循环发展;工业方面,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统筹规划空间布局,建设改造现有产业园区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构建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体系以减少污染物向外排放;服务业方面,基于比较优势合理规划服务业布局,有序推动产业转移与承接,大力发展现代低碳服务业。在当前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从产业角度提出京津冀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对区域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2.
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1985-2012年的京津冀三地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基于相对价格法构建市场一体化指数,对京津冀区域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京津冀区域商品市场一体化进程经历了“初期平稳(1985-1988年)、中期波动(1989-1997年)、后期稳定(1998至今)”三个发展阶段,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走势与津-冀、京-冀的市场一体化走势较为一致,近期总体水平趋于提高。区域内相邻省市的市场整合水平差异较大,由强变弱依次为京-津、京-冀、津-冀。  相似文献   
63.
京津冀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京津冀不同于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一个特殊区域,研究首都和“首都圈”的历史,可以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城市更合理布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4.
关于京津冀机场民航运输协同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机场发展中存在首都机场繁忙,但国际航空运输业务较弱。天津机场和石家庄机场设计能力利用不足及空域紧张和新机场建成后新的不均衡可能会更加突出等问题。京津冀机场民航运输协同发展要以首都机场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航空枢纽,天津机场建设具有优质服务品牌的区域性航空枢纽,石家庄机场着力发展低成本航空,共同为各类民航用户提供更加多样化、更加便捷的航空运输服务。同时,要解决空域紧张和新机场建成后建立京津冀多机场系统共同发展的互补模式。  相似文献   
65.
This paper is an analysis of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rable land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from 1990 to 2015 and detects the driving factors of arable land change.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arable land are discussed an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regional rural development are propose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proportion of arable land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1990 to 2015 and the proportion of arable land in the south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rable land with a proportion of more than 75% lies in the low elevation and slope. The proportion of arable land in Beijing has also decreased faster than in other regions because most arable land was converted primarily into construction land due to urban expansion. (2) The mechanism showed that county economies and populations influenced the change in the quantity of arable land, and the position and natural conditions influenced the pattern changes in arable land. (3) Finally, this paper detail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terms of legal institutions, th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and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which could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rable land protection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相似文献   
66.
理论上,产业创新行为是促进产业资源整合和产业关联的动力来源。基于2002—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数据,就京津冀产业创新行为对产业空间关联的作用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津、保定、沧州等地的产业中心地位正在加强,北京和石家庄的产业中心地位在下降;自主创新行为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生力量对京津冀产业关联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开放创新行为对京津冀产业关联的作用具有关系异质性和特殊性。因此,需要根据京津冀产业关联网络的现实特征,在建设“北京研究—天津开发—河北应用”创新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地优势,联合开展产业创新活动,促进产业的有效联系和要素整合。  相似文献   
67.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概念、中轴原理和首选战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投入指数矩阵的结果表明,京津冀属不可持续发展态势。京、津、冀发展指数和可持续指数矩阵对比表明,河北省属于欠可持续发展态势;河北省11个地级市发展指数和可持续指数矩阵对比表明,基本处于欠可持续和不可持续态势。提高河北省及其地级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路径包括B、C、D和S模式,可持续策略包括确立标杆城市标准和实现路线图;在空间上实施环状发展。  相似文献   
68.
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利用空间极化指标对京津冀都市圈1993—2007年的空间极化变化趋势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二维和三维空间表达形式,对近15年来京津冀都市圈经济极化增长进行空间模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京津冀都市圈空间极化过程。得出的主要结论:①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极化随时间呈上升趋势。②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自经济中心向外围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遵循距离衰减规律,离经济增长中心80km处是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低谷点。③从京津冀都市圈立体趋势面分析,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都市圈的两大极核,且空间极化趋势面随时间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69.
采用改进引力模型,量化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空间网络结构以及13个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城市空间联系水平存在明显空间分异和不均衡特征,并逐渐呈现多中心发展趋势;该城市群整体网络联系由京津向周边城市逐渐衰减,且具有显著的圈层结构特征。整体网络联系紧密,各城市间吸收、传递功能显著增强,但更多依赖北京和天津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群内部城市联系强弱存在明显不均匀特征,具有一定梯度层级。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京津冀城市空间网络结构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0.
环京津贫困带是我国非常典型的紧邻大都市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且由于贫困与生态问题耦合,多年来难以脱贫。推动环京津贫困带减贫,成为贯彻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承担生态涵养和生态安全功能、大城市“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区域开放较晚等角度,分析环京津贫困带形成与存在的多重原因,并探讨通过区域协同发展解决大都市周边生态抑制型贫困区域贫困问题的模式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