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27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50篇
经济学   97篇
综合类   55篇
运输经济   3篇
旅游经济   18篇
贸易经济   28篇
农业经济   149篇
经济概况   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Demand for Protected Area (PA) tourism continues to grow, raising concerns for its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Numerous sustainable tourism guidelines and best practice examples exist for separate aspects of PA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However, such efforts are insufficient to reliably and holistically understand how regulation can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A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his paper proposes a theory development project, to map the compatibility and interplays among various regulatory approache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for sustainable PA tourism. The project is initiated here by taking the first steps toward a concession-related theory of regulation. The focus on concessions has been chosen because concessions are the most under-researched aspects of PA tourism regulation. Four regulatory aspects are selected and conceptualized in this paper: the approaches to PA planning, the types of monitoring undertaken, the methods of concession allocation and the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in concession contracts. Methodologically, grounded theory is used, with data collection relying on written sources. The paper develops two sets of narrative statements regarding the prospects for PA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under particular examples of concession-related regulation. The conclusion articulates several research questions, as an immediate research agenda, and calls for 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group to be formed.  相似文献   
22.
森林运动旅游的健康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衢州市灵鹫山森林运动小镇为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信息,然后运用结构方程分析游客行为感知和森林旅游资源对游客健康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运动体验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其中促进身体健康的效应最大、促进心理健康的效应最小;运动项目体验、自然景观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和配套设施资源均对健康效应产生正向影响,且运动项目体验的健康促进效应更为综合和显著;对于提升森林运动旅游的健康效应,自然景观资源发挥的作用最理想,其次是运动项目体验和配套设施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的正向影响作用与游客的感知评价差异最大。因此,为有效提升森林运动旅游对游客的健康促进效应,森林运动型景区要在持续提升森林运动的项目种类、运动强度和难度适宜性的基础上提高景观资源、森林生态环境、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和配套设施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23.
宋旺  钟正生 《经济研究》2006,41(3):46-58
早在蒙代尔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之时,他就指出了最优货币区的范围可以大于国界,也可以在一国国界之内。本文把常用于国际经济领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运用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内部,指出我国并不满足最优货币区标准;利用VAR模型和IRF检验也证实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区域效应。进一步,本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分析得出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是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推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缩小东中西区域经济差异,顺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4.
对阿马蒂亚·森的饥荒理论的理解及验证:来自中国的数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范子英  孟令杰 《经济研究》2006,41(8):104-113
本文对阿马蒂亚·森的食物获取权理论与传统的解释饥荒的食物供给量下降(FoodAvailabilityDecline,FAD)理论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在解释饥荒的发生时两者都具有解释能力,但在解释饥荒的分布上,FAD不具解释力度,本文实证检验了这一结论。在林毅夫和杨涛提出的城市偏向基础上,指出缺粮区的划分才是决定饥荒分布的真正原因,饥荒的分布是阶层性的,各自食物获取权的优先顺序才是遭受饥荒影响程度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25.
刘金华  吴茜  秦陈荣 《人口与发展》2020,26(2):79-87,48
根据亲子沟通频率(高-低)、亲子亲密度(强-弱)将亲子亲合分为积极型亲子亲合、消极型亲子亲合、默契型亲子亲合、放任型亲子亲合四种类型。通过采用西安交通大学课题组与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2017年在四川省金堂县联合开展的留守儿童调查数据,探讨亲子亲合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调查发现,四川省金堂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较高的孤独感问题,基于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不同亲子亲合类型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存在差异,积极型亲子亲合有利于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默契型亲子亲合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缓解作用不显著,放任型亲子亲合加剧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提出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6.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地质公园功能分区的目的及原则,并以拟建八台山省级地质公园的功能分区为例,将其功能区划分为保护区、旅游观光区、服务区等共计24个功能区.该功能分区有利于八台山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为八台山省级地质公园合理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当地的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7.
四川秦巴山区矿产资源种类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矿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在分析了研究区矿产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四川秦巴山区油气开发和固体矿产开发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结合国内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例研究,提出了四川秦巴山区矿产资源的绿色循环开发策略与建议:完整的矿山环境法规是矿产资源绿色开发的根本保障;完善的规划和严格的环境评价是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第一要务;推进矿山相关科学技术创新是提高矿产开发利用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唯一途径,最终使得四川秦巴山区矿业在促进经济腾飞的同时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8.
四川秦巴山区是我国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在国家扶贫攻坚政策背景下,对四川秦巴山区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归纳国内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四川秦巴山区人居环境评价的原则、指标以及评价方法。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从居住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三大方面提出了26个单项指标,在区县层面对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和满意度两方面进行了对比评价,得出四川秦巴山区人居环境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居住建设和社会经济因素得分较低,生态环境因素得分较高。评价结论可以为四川秦巴山区后续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贫困地区人居环境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自然资产负债表是自然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水资源会计是自然资产负债表的一个重要范围,水资源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分析和统计水资源。研究对水资源会计在国内外研究发展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在中国开展水资源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必要性。研究进一步对水资源会计的理论构架从会计目标、会计主题和会计理论等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水资源会计容易混淆的概念。结合秦巴山区的情况,提出在秦巴山区实现水资源会计的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30.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辉南县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区平原过渡地带因其地质、地貌的特殊性而担负着自然地域界面的作用,并表现出更高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其脆弱性变化对山区平原生态安全预警非常重要。特别是从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评价其生态脆弱性,对于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和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地处山区平原过渡区的辉南县为例,在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基础上,参照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并结合周围生态环境敏感因子,建立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对研究区1986年以来环境脆弱性的时空变化进行评价和分析。评价结果如下:(1)从不同用地类型看,生态综合指数大小顺序依次为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其次是耕地和建设用地。(2)脆弱性时间变化特征:由于土地利用变化,特别是林地减少和耕地、建设用地增加,导致生态贡献指数、生态稳定性指数和生态综合指数显著下降,分别由1986年的2.999、3.324和6.322减小为2006年的2.828、3.032和5.861。(3)空间变化特征:全区范围内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下降显著,表现为低值区域范围扩大,高值区域范围明显减小。高值区范围由1986年的33217.95ha缩小为2006年的1283.40ha,而低值区的范围则由1986年的86550.87ha扩大为2006年的98084.83 ha。(4)地区差异性:虽然三个生态指数在整体上呈现下降,但是不同子流域其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总体上呈现东南山区减小,而西北平原区呈现不明显的增加特点。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导致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为林地减少和耕地增加。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控制耕地增加和林地减少是有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